张仪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树敌,眼下正是伐魏的好机会。可那公孙衍受人贿赂,因私利放弃时机,实为陷秦国于不利境地。秦惠王闻之有理,当即命张仪为客卿,而公孙衍自此之后,饱受排斥。见志向受阻,他只好离开秦国,转投魏国。
刚经历过摧残的魏国,此刻可谓是千疮百孔,苟延残喘。公孙衍加入魏国后,深知当前这种局面,唯有与别国结盟方能拯救魏国。于是,公孙衍采用合纵策略,准备以联合兵力对抗秦国。他游说的第一战为齐国,公孙衍找到齐国名将田朌,劝他率军进攻赵国,且只需带五万兵力。
田朌觉得仅靠五万兵力攻下赵国,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公孙衍解释说,如果兵力提的太多,齐、魏两国的君主就不会同意出兵了。我们先率五万兵力出征,若遇到危险后,齐、魏君主必然会率军增援,到时可大败赵国。
果不其然,田朌使用公孙衍的策略,五万孤军受困,其后,齐、魏君主率军增援,大败赵国军队。这是公孙衍首次使用合纵,即获得胜利。此事传出后,引起了秦国的注意,张仪适时而出,施尽各种手段,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他率军征讨魏国,成功令魏国依附秦国,同时,张仪游说齐、楚君主,最终破坏掉三国合纵。此次失败后,公孙衍并不甘心,又发起“五国相王”,意图以五国力量对抗秦国,但是,此策略受到齐、楚两国的干涉,秦国更是千方百计破坏,最终,公孙衍合纵失败。
公孙衍的两次失败,助长了张仪的名声,不久后,张仪即当上了魏国宰相。同年,秦国进攻齐国,遭遇惨败。秦国的战败使张仪的连横策略受到质疑,张仪在魏国逐渐失去支持,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回到秦国,而公孙衍则重新成为魏国宰相。
公孙衍上位后,即开展合纵工作,最终,成功游说五国君主。但在伐秦时,真正出兵的仅有韩、赵、魏三国。出人意外的是,势不可挡的联军攻至函谷关时,遇到了秦军反击,霎时间,兵败如山倒,联军节节溃败,损失惨重。
魏国首先求和,赵国虽然退军,但并未求和。秦国即率领大军攻打赵国,齐国为了讨好秦国,立刻调转枪口,进攻赵国。实力悬殊下,赵国屡战屡败,大将尽数折损,主力军队更是损失殆尽,损失惨重。
至此,“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接连合纵失败,公孙衍被排挤出魏国,成为了韩国宰相。在职期间,公孙衍仍然想着合纵别国对抗秦国。秦惠王知晓后,率军攻打韩国,两军交战一年多,韩国元气大伤,公孙衍见大势已去,只好逃走。
尽管,公孙衍数次合纵伐秦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策略是错误的。然而,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在战国中后期,正是因为他,东方各国对强秦才有了几次有较大影响的进攻,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
仅能说,公孙衍的策略并未被各国更好的执行,五国间勾心斗角、各藏心思,注定会遭遇失败。纵观战国时期形势,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小国若想生存,只能选择抱团求生。公孙衍创出的一套合纵策略,是这些小国长久生存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