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记景春的诸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在当时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与张仪齐名的,但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也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公孙衍,魏之阴晋人,为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秦惠文王时期,公孙衍在秦国官至大良造,而后迁往魏国。楚国有位使者,名为陈轸,他与公孙衍相似,亦是一位纵横家。有次,陈轸经过魏国,得知公孙衍居住于此 ,便登门造访,并献计给公孙衍,称:
“魏国宰相田需正广邀各路诸侯联合抗秦,但楚王却疑而未信。我想请求您,在魏王面前,说您与燕赵两王交情颇深,近日,两国常派使者前来邀请。魏王听后,必然不敢落后。他若是答应了您,并赐予您车驾,您只需要收下三十乘即可。到时,将车驾摆在庭中,对外散称,准备前往燕赵两国。”
公孙衍按此照做,燕赵两王果然派人来请。楚王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田需欺骗了他,果断放弃与其合作。齐国君主听到公孙衍被燕赵两国请去的消息后,自然不甘落后,立刻派人以国事相托。
这么一来,公孙衍等同于负责三国之事,职权堪比宰相,权力极大。
在当时,公孙衍与张仪相互敌对,一人主张合纵,一人主张连横,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二人在政治上的对立,亦造成了私下关系的仇视。公元前322年,张仪在魏国担任宰相,期间,他准备游说魏王与秦国联合,共同对抗其他诸侯国。
公孙衍设法从中干涉,并取得韩国的背后支持,得以摧毁张仪的连横策略。
公元前319年,诸侯国间倒秦之势明显,张仪见形势不对,遂逃离魏国,公孙衍取而代之担任魏相。次年,魏、赵、韩、燕、楚联合攻秦。由于准备不足,加之实力悬殊,五国合力伐秦并未取得胜利,于函谷关退军。尽管此战败退,但所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西戎义渠经常与魏国往来。早年,有次义渠君拜访魏国,公孙衍趁此机会,游说义渠君抗秦。公孙衍告诫称:“如果,中原没有发生战争,秦国就会腾出手入侵你们,抢劫你们的土地财物;如果,中原发生战争,秦国深陷周围诸侯的围剿之中,它又会假装与你们交好,以获得援助,这种变化无常的国家,值得你们相信吗?”
公孙衍一席话,惊醒了义渠君。
显然,公孙衍言之凿凿,所言非虚,正中义渠痛点,但义渠君仍不愿就此与秦国决裂,并未付诸行动。后来,五国联合攻秦,秦国当即以女人、财物讨好西戎,这令义渠君想起了昔日公孙衍对他说的一席话,至此,义渠君深信不疑,他相信若战事结束,义渠必然会遭受秦国践踏。
于是,他果断率军反秦,重创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