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剧照 韩琦
这是宋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积极一面,文人士大夫在朝廷上拥有极高的话语权。
有后妃就会有外戚,也就是后妃们的亲戚。为了防患未然,宋代帝王选择皇后,多"选于衰旧之门"。《清平乐》里,曹丹姝得知自己被选进宫,于是分析原因道:"大概因为曹家是勋贵,如今又无人在朝中任要职,国朝后妃常出自如此人家。"
《清平乐》剧照 曹皇后
对于外戚,宋朝还有一种措施,就是给高官厚禄,不给实际职权。宋代的官制里,官、职、差遣,三者分离。"官"是所任的官位,仅是一个空头名号,表明俸禄等级;"职"是文职名,宋朝重文,所以官员都会得到一个文职,称为"贴职",是荣誉头衔;"差遣"才是具体职务,对官员来说是最重要的实权。比如苏轼曾以"龙图阁学士朝奉郎知杭州",朝奉郎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杭州是"差遣"。
这样一分离,对于那些资历较深、地位较高,但却不能委以重用的人,就比如外戚,就能给予妥帖的安排了。
南宋时吏部侍郎彭龟年,对宋朝待外戚之法,做过一个总结:"不令预政,不令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不惟防禁之,使不害吾治,亦所以保全之,使全吾之恩也。"(《论韩侘胄干预政事琉》)
《清平乐》剧照 晏殊
再说说宗室,也就是皇族的亲属。宋朝也利用官、职、差遣分离这一制度,只给宗室授官职,不给差遣,甚至规定宗室不能参加科举。
仁宗朝以后,随着宗室人数大量增加,朝廷为了减轻奉养宗室的负担,允许五服以外的宗室参加科举,但仍不许他们出任中书府和枢密院的官职,尤其是宰辅之职,更不会授权宗室。
《清平乐》剧照
最后还有宦官,俗称"太监"。他们侍候皇帝的日常起居,没事儿吹个"耳边风",就可能左右帝王的抉择。
宋朝除了限制宦官数量,还规定,外廷宰辅可以过问内廷事务,可对宦官的任用升迁给出建议;但內侍绝不可干预朝政,并严禁他们与外臣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