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士 二九〇窟
伎乐与飞天、干闼婆与紧那罗是佛教的乐神,早期都绘在四壁上部的天宫中,或演奏乐器,或作舞蹈。北周时期,只有少数洞窟仍画出天宫伎乐,大多数洞窟的天宫已消失,在栏墙内由翺翔的飞天代替了天宫伎乐,这个变化影响到以后的隋代洞窟。第四二八窟在窟顶接近中心塔柱顶部的位置上,画出了一批载歌载舞的伎乐,他们演奏着箜篌、琵琶、横笛等,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气氛。
供养伎乐和飞天 四二八窟
(二)民族传统题材画
主要有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东王公和西王母。根据《山海经》《穆天子传》等神话著作,东王公就是西周穆王,他曾到西海会见西王母,乐而忘返。这是中国汉代以来绘画中常见的题材,可以说是当时人们极为熟悉的故事。佛教传来后,佛经中有帝
释天、帝释天妃。画家们便把东王公、西王母与帝释天、帝释天妃对应起来,用人们熟悉的东王公、西王母的形象来表现佛教的帝释天、帝释天妃。敦煌石窟中最早的是西魏第二四九窟窟顶场面宏大的东王公与西王母出行图,此后北周、隋代均有描绘,形式上基本沿袭了第二四九窟的样式。如北周第二九六窟,在西壁佛龛南侧画西王母乘凤车,前有乌獲开道,车旁有众多的飞天护卫;龛北侧的东王公与西王母相对,东王公乘龙车,也有乌獲开道,飞天护持。皆场面热烈,行进疾速。
西王母 二九六窟
(三)佛经故事画
佛教为了吸引更多的信众,仅靠那些抽象的教义显然不能使普通民众产生兴趣,因此,就利用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宣传佛教思想,这具有了宣传教义的意义。北朝早期壁画的佛经故事画,一直是重要的内容而被大量地绘制,北周达到了高潮,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艺术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佛经故事承袭北魏、西魏的,可分为三类,即本生故事、因缘故事、本行(佛传)故事。
本生故事主要指释迦牟尼前世所做的各种善事,著名的有萨埵本生、睒子本生、须阇提本生、须达拏太子本生、善事太子本生等。萨埵太子本生讲萨埵太子舍身救饿虎,早在北魏就已流行,其他几则故事都是新出现的。
须达拏太子本生讲的是古印度叶波国太子须达拏乐善好施,有求必应。一次他将叶波国的国宝白象施舍给了敌国,国王大怒,将他驱逐出国。须达拏携妻子儿女驱车进山修行,沿途又把车、马、衣物等施舍殆尽。全家来到了檀特山中,结草为庵,静心修行。不久又有婆罗门来乞要太子的两个孩子,须达拏就把孩子也施舍给了婆罗门。婆罗门辗转将两小儿带到了叶波国出卖,国王知道了甚为悲伤,便将孙子赎回,又迎太子回国。任其继续布施。敌国在须达拏太子善行的感召下,回心转意,化干戈为玉帛,送还了宝象。
睒子本生是说,古代迦夷国青年睒子,父母均是盲人。睒子事父母至孝,每日在溪边取水,到林中采果供养父母。一日,睒子身披鹿皮正在溪边取水,国王到山中打猎,误射睒子,睒子临死前请国王代为奉养父母。睒子的孝行感动了天神,天神以神通力复活了睒子,又使睒子父母眼睛复明。
须阇提太子本生是说,古印度特叉尸利国王提婆有十个王子,各主领一个边地小国。大臣罗睺造反,*国王自立,并派兵逐*各小国之王。善住小王闻讯,即携妻、子逾城出逃,去邻国求救,不幸误入歧路,中途断粮,尚有七日路程,太子须阇提以己身之肉给双亲充饥。每天从自己身上割取三份肉,父母各得一份,留一份自用。七日后,善住王到达邻国,借兵平定了叛乱。天神恢复须阇提身肉如初。
善事太子本生是讲,善事太子为了使人民丰衣足食,历尽艰辛,寻找摩尼宝珠。
善事太子本生 二九六窟
因缘故事,是通过一些故事来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主要有微妙比丘尼因缘、五百盲贼得眼的故事、梵志夫人摘花失命缘,等等。
微妙比丘尼故事,是说微妙前世人妻。自己无子,嫉妒妾生子,担心她失宠和将来家财旁落,用针刺死妾所生的幼婴,妾疑心微妙所为而责问她,但微妙矢口否认,并赌咒发恶誓。微妙前生恶誓于今生一一应验:初嫁生二子,小儿被狼吃,大儿水淹死,丈夫被蛇毒死,父母也被火烧死。二嫁醉鬼丈夫,生孩子时被丈夫毒打,丈夫又油煎婴儿逼她吃掉。三嫁,不久丈夫暴病身亡,她被陪葬埋入坟墓,盗墓贼掘墓,她得以生还。四嫁盗墓贼首,掘墓事发,盗墓贼首被官府处决,她又被陪葬埋入坟墓,野狼扒墓吃尸,她又苏醒活命。微妙遭受种种折磨和巨大痛苦之后皈依了佛门,削发为尼。
佛传故事,也是北朝早期石窟流行的题材,北凉到西魏一般只选取佛传中的几个情节绘画,如出游四门,乘象入胎,夜半逾城,降魔成道,鹿野苑初转法轮等。北周壁画中,在第二九零、二九四窟绘了长篇连续的佛传故事,第二九零窟描绘释迦牟尼一生的宏幅巨制,共画了八十七个情节,是敦煌早期画面最长的故事画,在中国石窟中也是很独特的。
第二九零窟的佛传故事,主要根据是东汉昙果、康孟详、竺大力所译的《修行本起经》,绘了摩耶夫人梦见能仁菩萨(即释迦牟尼前身)乘白象来就母胎到释迦牟尼鹿野苑初转法轮的经历[12]。第四二八窟还画出了佛传故事的一些情节,如释迦降生、降魔、涅槃等具有代表性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