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栽培种(三级菌种)的培养
(1)培养基的配制
配方:松木屑10%、麦麸或米糠21%、葡萄糖2%或蔗糖3%、石膏粉1%、尿素0.4%、过磷酸钙1%,其余为松木块(长×宽×高为20mm×20mm×10mm)。
配制方法:将葡萄糖(或蔗糖)溶解于水中,调pH值5~6,倒入锅内,放入松木块,煮沸30分钟,使其充分吸收糖液后捞出;将松木屑、米糠或麦麸、石膏粉、尿素、过磷酸钙等混合均匀;将吸足糖液的松木块放入混合后的培养料中,充分拌匀后,加水使配料含水量在60%~65%;随即装入500mL的广口瓶中,装量占瓶的4/5即可,擦净瓶口,塞上棉塞,用牛皮纸包扎,高压灭菌3小时,待瓶降温至60℃左右时,即可接种。
(2)接种与培养:在无菌条件下,用镊子将原种瓶中长满菌丝的松木块夹取1~2片和少量松木屑、米糠等混合料,接种于瓶内培养基的中央。然后将接种的培养瓶移至培养室中培养30天。前15天,温度调至25~28℃,后15天,温度调至22~24℃。待乳白色菌丝长满全瓶,有特殊香气时,即可供生产使用。
(二)段木栽培
1.选地与挖窖
(1)选地: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pH值5~6的沙质壤土(含沙量为60%~70%),坡度10°~25°向阳坡地为宜,最好是生荒地、无白蚁危害的地区。
(2)挖窖:选好地后,于冬至前后挖窖。先清除杂草灌木、树蔸、石块等杂质,然后顺山坡挖窖,窖长65~80cm,深20~30cm,将挖起的土,堆放一侧,窖底按坡度倾斜,清除窖内杂物。窖场沿坡两侧筑坝拦水,以免水土流失。
2.伐木备料
(1)伐木季节:宜选择松木的休眠期,木材水分少,养料丰富的1个月前后进行伐木。
(2)段木制备:松树砍伐后,去掉枝条,用利刀沿树干从上至下纵向削去部分树皮,深达木质部,利于菌丝生长蔓延,削一条,留一条不削,即“削皮留筋”。不削部分的宽度一般为3~5cm,使树干呈六方形或八方形。
(3)截料上堆:制备好的段木干燥半个月后截料上堆。直径为10cm左右的松树,截料长度为80cm,直径15cm左右的松树,截料长度为65cm。然后按照长短分别堆叠成“井”字形,放置约40天。待两端无树脂分泌,敲之发出清脆声时,可供栽培用。在堆放过程中,要上下翻晒1~2次,使木材达到干燥一致。
3.下窖
根据段木粗细决定每窖下段木的数量,直径4~5cm的段木,每窖下段木5根,下3根上2根,呈“品”字形排列;直径8~10cm的段木,每窖下段木3根;直径10cm以上,每窖下段木2根;特别粗大的下一根。排放是将两根段木的留筋部分贴在一起,使中间呈“V”字形,利于传引和提供菌丝生长发育的养料。下窖时间为4~6月。
4.接种
茯苓的接种方法有“菌引”“肉引”“木引”等。
“菌引”:先将栽培菌种内长满菌丝的松木块用消毒过的镊子取出,顺段木“V”字形缝中一块一块地平铺在上面,放3~6片,再撒上木屑等培养料。然后,将一根段木削皮处向下,紧压在松木块上,呈“品”字形,或用鲜松毛、松树皮把松木块菌种盖好。段木重量如果超过15kg,可适当增加松木块菌种量。接种后,立即覆土,厚约7cm,最好使窖顶呈龟背形,以利于排水。
“肉引”:选择皮色紫红、肉白、浆汁足、质坚实、近圆形、有裂纹、个重2~3kg的1~2代种苓。在6月前后,把干透心的段木,按照大小搭配下窖,方法同“菌引”。接种方法常采用“贴引”“种引”“垫引”三种方法“贴引”,即将种苓切成小块,厚约3cm,将种苓块肉部紧贴于段木两筋之间;“种引”即将种苓用手掰开,每块重约250g,将白色菌肉部分紧贴于段木顶端;“垫引”即将种引放在段木顶端下面,白色菌肉部分向上,紧贴于段木。然后,用沙土填塞,以防脱落。
“木引”:选择上一年下窖已结苓的老段木中的黄白色、筋皮下有菌丝,且有小茯苓又有特殊香气的段木做引种木,将其锯成18~20cm长的小段,再将小段紧贴于刚下窖的段木顺坡向上的一端。接种后立即覆土,厚7~10cm。最后覆盖地膜,以利于菌丝生长和防止雨水渗入窖内。
(三)树蔸栽培
在树蔸周围挖土见根,除去细根,选择粗壮的侧根5~6条,将两条侧根削去6~8cm的根皮,在其上开2~3条供放菌种的浅凹槽,开槽后曝晒,即可接种。另选用径粗10~20cm、长40~50cm的干燥木条,也开成凹槽,使其与侧根上的凹槽形成凹凸槽配合。然后,在两槽之间放置菌种,用木片或树叶将其盖好,覆土压实。培养至次年4~6月即可采收。宜选择松树砍后60天以内的树蔸栽培。选晴天。
(四)茯苓场管理
1.护场、补引
为防止人畜践踏,菌丝脱落,影响生长,在茯苓接种后,应保护好现场。做到10天后检查,发现茯苓菌丝延伸到段木上,表明已经“上引”。如菌丝发黄、变黑、软腐等现象,说明感染了杂菌,接种失败,则应选择晴天进行补引,即将原菌种取出,重新接种。30天后再检查,如果段木侧面与菌丝缠绕延伸生长,说明正常生长。60天左右菌丝应生长到段木底部或开始结苓。
2.除草、排水
及时除去杂草,保持苓场无杂草,利于光照。为避免水分过多,土壤板结,影响空气流通,导致菌丝生长发育受限制,雨季或雨后及时疏沟排水、松土。
3.培土、浇水
8月开始结苓后,应进行培土,厚10cm左右,过厚过薄均不利于菌核生长。大雨过后,需及时检查,发现土壤裂缝,及时填塞。随着茯苓菌核增大,常使窖面泥土龟裂,菌核裸露,应及时培土,并喷水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