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病虫害及其防治
1.病害
霉菌:茯苓在生长期间,培养料(段木或树蔸)及已接种的菌种有时会被霉菌污染。侵染的霉菌主要有绿色木霉、根霉、曲霉、毛霉、青霉等。正在生长的茯苓菌核也易被污染,菌核皮色变黑,菌肉疏松软腐,严重时渗出黄棕色黏液,失去药用、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①选择生长健壮、抗病能力强的菌种;②接种前,翻晒多次栽培场;③段木应清洁干净,出现杂菌污染,应除掉或用70%乙醇溶液*灭,淘汰已经污染严重者;④晴天接种;⑤保持苓场通风、干燥,经常清沟,排除积水;⑥菌核出现软腐,应提前采收或剔除,苓窖用石灰消毒。
2.虫害
(1)白蚁:主要是黑翅土白蚁及黄翅大白蚁,蛀蚀段木,茯苓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减产,甚至有种无收。
防治方法:①苓场应选择南向或西南向;②要求段木和树蔸干燥,最好冬季备料,春季下种;③下窖接种后,苓场周围挖一道深50cm、宽40cm的封闭环形防蚁沟,既防白蚁进苓场又可排水;④在苓场四周挖几个诱蚁坑,埋入松木、松毛,用石板盖好,常检查,诱白蚁入坑,发现白蚁用60%亚砷酸、40%滑石粉配成药粉,沿蚁路,寻找蚁窝,撒粉*灭;⑤应用蚀蚁菌生物防治。
(2)茯苓虱:多群聚结于菌丝生长处,蛀蚀菌丝体及菌核。
防治方法:①采收茯苓时,用桶收集后,用水溺死;②接种后,用尼龙纱网片掩罩在窖面上,减少茯苓虱侵入。
三、采收与初加工(一)采收
接种6~8个月的茯苓,段木颜色由浅黄色变为黄褐色,材质腐朽状;菌核外皮由淡棕色变为褐色,裂纹逐渐弥合(封顶),标志着菌核已成熟。于10月下旬至12月初即可陆续采收。采收时,挖去窖面泥土,掀起段木,轻轻取出菌核,放入箩筐。对于菌核部分长在段木上(扒料),用手掰菌核易碎,可将长有菌核的段木放于窖边,用锄头轻轻敲打段木,将菌核震下,拣入箩筐。采收后及时运回加工。
(二)初加工
趁鲜除去泥土及小石块等杂质,大小分档,堆放于通风干燥室内离地面15cm高的架子上,放2~3层,使其发汗,每隔2~3天翻动1次。半月后,茯苓菌核表面长出白色茸毛状菌丝时,取出刷拭干净,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置于凉爽干燥处阴干成“茯苓个”。或趁鲜分开不同的药用部位,阴干,削下的外皮为“茯苓皮”;切取近表皮处呈淡棕红色部分,加工成块或片状,为“赤茯苓”;内部白色部分切成块或片状,为“白茯苓”;若白茯苓夹有松木的,为“茯神”。
结语本期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觉得有用,请在下方点赞、关注,转发给更多好友,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