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定下规矩:以后凡是敢议论国事的一律*头。这下镐京城的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即使是熟人在街上见面也只是互相用眼神交流,于是又给后世留下一个成语叫”道路以目“。周厉王一看这效果是洋洋得意,于是就对大臣召公说:“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他们再也不敢议论了!”谁知召公毫不客气地回复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召公看来:人人具有话语权,特别是普通民众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堵住人们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
河水一旦决口就要造成灭顶之灾;人们的嘴被堵住了,那么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周厉王对召公的劝诫置若罔闻,因此他依然我行我素。公元前841年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周厉王。周厉王赶紧下令调兵遣将,结果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病死于该地。
国王是赶走了,可接下来的局面该如何收场呢?国家最高领导权出现了真空,但国家这个机器又必须运转下去,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事实上当时其实是有三种选择的:其一就是将周厉王迎回来。而这显然是最不可行的——要知道镐京百姓好不容易把周厉王赶走,再把他迎回来不等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没意义了吗?第二种选择就是由太子继位。当时太子姬静确实在镐京,但此时立姬静为天子似乎也不妥:一则他是周厉王的儿子,立他肯定也会遭到大家的反对;二是姬静其人品性如何大家还不知道,万一将来他报复怎么办?
这样也就只剩第三种选择另择贤人而立。问题是该立谁当天子呢?根据周朝的礼制:嫡长子是封地和财产的继承者。这意味着那些贵族世家的非嫡长子在经过几代传承之后社会地位不断下降,逐渐融入到平民百姓之中。周代所营筑的城邑通常有两层城墙,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城内称“国人”,城外的称“野人”或“鄙人”。所以西周这次“国人暴动”中的国人指的是居住在镐京内城的人。这些人尽管是平民百姓,但如果往上倒腾几代或多或少都有些贵族血统。他们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抗议周厉王的专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