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拂晓,位列中枢的宰相武元衡和副手裴度先后遇袭,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身负重伤,消息一出举国哗然。
而与此同时,庙堂之上的文武百官们却都面面相觑,几乎没有人敢对此事发表任何看法,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乱说话”的下场一定跟武元衡一样不得善终。
元和年间的大唐已经步入中唐阶段,藩镇割据成了帝国的心头大患,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势力不尊中央,不奉皇命,甚至有随时可以起兵造反的能力,而武元衡的死也是他们给所有人的警告,当朝宰相尚且难逃一死,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绝大多数人都对这起恶性事件保持缄默。可就在这时,队列之中突然有人一边高呼“严惩凶手、彻查真相”,一边疾步走出,他正是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
刚刚丁忧回朝的白居易,就像是平地一声炸雷般揭开了所有伪善者的面具,给了他们狠狠一记耳光。
但随之而来的,是忠心耿耿的白居易被以“越权言事”为由先贬为江表刺史,而后又被权贵以白居易诗句多咏花之作,与白母看花坠井而亡之事相悖,有为人子不孝之嫌,改将其贬为江州司马。
看着白居易远去的背影,弄权者们都在笑,毕竟已经44岁的白居易不算年轻了,重返中央似乎已成奢望。但弄权者们不知道的是,从不将宦海得失放在心上的白居易反而在远离中央的地方活出了新的自我,并成为李杜之外的诗坛第三人,更成为当时无人能出其右的国际顶流偶像。
白居易出生的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是个不太平的年岁,从出生之日起就颠沛流离的他直到九岁的时候,才算是正式安顿下来,在距离父亲任职不远的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
和将来所取得的成就相比,白居易的出身并不算高,作为世代为官的小官僚家庭出生的孩子,从孩提时起,白居易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文学天赋和刻苦劲头,还未成年就已经才名远播的他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和骆宾王的《咏鹅》一样,白居易尚未成年时也写出了一首流传千载,并成为适龄儿童必背古诗的《赋得古原草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