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文化习俗,月饼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4-09 20:09:44

月饼文化习俗,月饼所蕴含的传统文化(1)

月饼文化习俗,月饼所蕴含的传统文化(2)

月饼民俗

又是一年中秋至。古往今来,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圆,品月饼赏明月,谈天说地,其乐融融。民国20年《高阳县志》·风俗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戚友率多以瓜果月饼相馈遗。晚间家家祭月,邻里相邀畅饮。”可见本地民间每逢中秋,亲友之间以瓜果月饼相赠,晚间家家祭月,其俗由来旧矣。

月饼文化习俗,月饼所蕴含的传统文化(3)

品食月饼,是中秋节民俗的重要内容。关于月饼的起源,其说主要有三。一为殷周起源说:传说月饼的前身,是纪念商纣王时的太师闻仲的太师饼;一为贵妃起源说:史传唐玄宗时的杨贵妃中秋赏月吃“胡饼”,贵妃嫌胡饼两个字难听,遂改称月饼。但她与胡人经常跳“胡旋舞”,且乐此不疲,为什么一提胡饼就嫌烦呢;一为农民起义起源说:相传元末农民起义军在月饼中夹藏纸条,约定八月十五举旗造反。三种说法,无一靠谱,均无史料佐证,属于传说中的传说。因为在南宋时期的古代书籍里,才第一次出现“月饼”这个词汇。“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同时代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提到了月饼。在此之前,是没有月饼这个称谓的。只不过南宋时的所谓月饼与当时的芙蓉饼、菊花饼等众多食点一样,只是一种市井小吃,而且“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这时的月饼,仅仅是因为其形似圆月,而且一年四季都在大街上叫卖,并没有与中秋节日关联在一起。

月饼文化习俗,月饼所蕴含的传统文化(4)

月饼到底什么时候成为了中秋佳节的必需品呢﹖严格地说是在明代。自明代起,中秋吃月饼在民间才开始习以为俗。明嘉靖朝的进士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里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这是中秋月饼民俗最早的记录。与《高阳县志》记载的“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戚友率多以瓜果月饼相馈遗”基本一致。中秋佳节,互赠月饼,图一个月圆人圆的彩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这种愿望的写照。那时,月饼不仅代表着“团圆”,还成为人们在中秋节相互馈赠的佳品,互送月饼的习俗到明代已蔚然成风。明末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可见,明朝人在中秋节祭月后,便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瓜果的习俗,月饼“团圆”之寓意也逐渐深入人心。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可见月饼民俗是在明清时期,才在民间逐渐流行开来的。其实早在明代以前,月饼本身的食品内容已经具备,只是缺少一个“文化赋能”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圆饼中夹馅儿,常见的是羊肉。唐宋时候,馅料更多更丰富。苏东坡在《留别廉守》中提到一种饼馅儿是酥油和饴糖的小圆饼,这跟现在的月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杜甫在诗中写道:“仙人醉酒问青天,小小酥饼如明月”。到了元代,饼的制作出现了变化,把宋代时圆饼的蒸煮改成了烤制,更接近了今天的月饼。需要指出的是,在宋代及其以前,饼是一切面食的统称。今天的馒头那时叫炊饼,今天的面条那时叫汤饼。当市面上出现了扁而圆的面食,其形似月,就逐渐形成了月饼一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