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贴秋膘”又成了人们热议的健康话题之一。
尽管我国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
夏天酷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并偏爱少营养的清淡食物,一个夏天下来就会造成营养亏空,体现在体重减轻。到了秋天人们食欲增加,应该趁着胃口大开的时机吃些“好的”,比如大吃特吃诸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肉食,从而“以肉贴膘”,把夏天丢掉的体重给补回来。
实际上,到了秋天,人们即使不特意多吃“好的”,随着食欲的改善,饭量的增加,人们的体重也会不受控制的增加。
因此,“贴秋膘”实际上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需要了解人们在夏天为什么会出现“热到吃不下饭”的“苦夏”现象。
“苦夏”也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夏日酷热难当,人们会普遍出现热到饭都吃不下,以至于一夏天下来人们体重普遍减轻的现象,民间把这种现象称为“苦夏”,也有的地方称为“护夏”。
而且,“苦夏”现象并非单纯是人们的一种感受,而且获得了大量研究证据的支持。
早在1960年代,科学家就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与置于24℃适温环境相比每24小时可以进食20克食物相比,大鼠在35℃高温下的的第一个24小时仅能进食2克;并且在此后连续21天内进食量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在人类,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
第一个重要证据来自二战结束前后数千名美军士兵在不同维度地区进食量的研究。
结果发现,从沙漠到北极,气温从平均33°C到-34°C,在食物供给充足、可以完全自由进食的相同条件下,每个士兵每天平均吃掉的食物量从3100千卡猛增到4900千卡;相当于气温每降低(升高)1°C,每个士兵平均多(少)吃超过26千卡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