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茶的功能也不相同,唐人饮茶谈艺术,宋人饮茶重意境,元代饮茶粗犷豪迈,明清讲求修身养性。自古“琴、棋、书、画、诗、酒、茶”则是文人雅士的七件雅事,俗事文化和雅事文化都包含“茶”,由此可见在这雅、俗两个文化层面,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茶文化”泛指与茶相关的文化,包括茶产业、饮茶、品茗、器用、茶事等,其层面除了人文历史哲学,甚至涵盖政治、经济等。以茶文化和政治的关系来说,自中唐以来,历代茶政与饮茶方式都有相关记载与论述。就经济的层面来说,唐代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因茶风鼎盛,茶的大量生产、促使贸易消费发展迅速。就文学而言,历代文人对茶推崇备至,以茶做为题材,留给后世人许多有关诗、词、书、画、歌、赋、曲等佳作。从自然现象来看,历代茶文化随着制茶工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茶树品种、栽培、制作、加工等。从历史层面而言,自茶的源起,不论茶叶加工、饮茶方式,以及历代茶事记载,均有长足演变。就茶文化与宗教思想层面来说,儒家的追求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反璞归真、清静无为,主张茶禅一味的佛家,都能与茶文化思想产生共鸣。文化乃人文化成之意,“茶文化”广义的说法:也即是通过茶事而与人类生活经验相关并化成的人文历史累积。狭义的解释则专指与品茗相关的文人生活体验、仪礼及其审美情趣。如茶艺、茶道、茶礼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加上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让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家,百家争鸣,释道儒三家并存,深刻地牵动中国历史进程,也影响茶文化的发展。
从历史的演变,可看出各年代有着不同的饮茶文化与审美追求,唐代受陆羽《茶经》影响,品茶谈的是精行俭德,追求的是崇高与朴拙的美学,茶事崭现超然脱俗。宋代斗茶风气盛行,斗茶、行茶令、茶百戏方式多元,千姿百态,有著名目繁多不同特色的茶风,品茶讲究技艺。明代散茶的饮用,茶器多元,文人多追求意趣,超然物外。清代茶馆风气大盛,以市民为主的消费形态逐渐成为风气,茶艺发展更加多元也更崇实。
从茶叶史料来看,三国西晋和南北朝可说是中国茶业文化的发迹。此时除了北方主要是上层社会带动饮茶风气之外,南方茶叶生产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由史籍上关于茶的记载,更可清楚地窥其当时茶叶文化和茶业的样貌,如东晋裴渊《广州记》载:酉平(今广东惠阳县西)县出皐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由此可见两广一带已知饮茶,而且也最先利用皐卢来做茶或伴茶饮用。三国时魏张揖的《广雅》中说:“荆、巴蜀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至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种喝法叫做芼茶,就是所谓的茶粥,源自于荆、巴之间,制作方法是将茶末置于容器之间,以熟汤浇覆,再用葱、姜、橘子杂和为芼羹。
由此可见,最早人们煮茶与煮菜汤无异,饮茶以药用和品茗兼具,先烤再捣,茶末加上葱、姜、橘子作调味煮了喝,因此除了煮、饮茶具之外,又增加了炙、捣和浇汤的工具。可见直到唐代以前饮茶器具与食器是相互混用的。所谓“茶食不分,茶酒不分”,茶具与酒器亦通用,饮茶也可以用酒杯或土碗等饮水具这里的制茶和饮茶,称“荆巴”不用巴蜀,表明此时期荆州一代的茶叶生产和技术,已发展到和巴蜀的水平了。西晋以前,国人还是将“茶”视为一种珍贵的饮料,两晋、南北朝年间,随着茶叶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意味“俭朴”生活的普通饮品了。《晋书》中记载:吾人采茶煮之,曰茗粥。《广陵耆老传》中提到: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每旦至夕,其器不减。这说明晋代街头已出现卖茶水、茶粥等事,这与现今的茶摊相似,南北朝还有提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可说是现今茶馆的雏形。
南北朝时期,一开始只有南朝人喝茶,北魏杨衒所撰的《洛阳伽蓝记》中就写了一段南朝人到北魏首都洛阳住,不吃羊肉不喝羊奶,天天吃炖鲫鱼、喝清茶粥茶的记载。当时在南朝一些逃避现实,崇尚清谈的士大夫,习以“品茶赋诗” ,做为平日生活的消遣,茶在南方已是比屋皆饮的饮品了,此时北方还不重视饮茶,朝中出身游牧部落的王公贵族,仍习以乳酪为浆,不屑饮茶,更将茶视为酪奴。有关北方饮茶可靠的史料记载,见于《秦子》和佐思的《娇女诗》,全诗五十六句,其中几句:吴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姐字惠芳,眉目粲如画。驰鹜翔园林,果下接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事。止为荼菽据,吹嘘对鼎䥶。佐思在诗中描写的“止为荼菽据,吹嘘对鼎䥶”一句,细诉两个娇女,对着茶炉炊火急着喝茶的情态,描述得活灵活现。由佐思家中日常的饮茶习惯,可窥见南北朝时期北方已有饮茶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