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史料来看中华茶文化的流变,大致可划分为南北朝以前、唐宋时期以及明清以后三大阶段。茶文化兴起于巴蜀,而后渐东移,往长江下游发展,据《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心蒟,园有芳蒻香茗。上贡的茶不是深山野岭的野茶,而是专门有人培植在茶园里的香茗。由此文献可见茶在三千年前的周代时,即有相当的地位。这与《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有出入,《神农食时经》为何人所作、何人所写,无从查考,相对之下《华阳国志・巴志》则较具信服力。
古代神农氏茶为药用,西汉以茶为饮,三国以茶为礼,以茶为媒做为情感交流。唐、宋时期上至高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僧人或常民,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自唐代以来,就逐渐发展出“以茶迎来,以汤送往”的待客习俗,这种习俗在朝廷、官府和民间各阶层普遍流行。在佛教寺院中,也有僧人发展推广的独特饮茶啜汤礼节,且列入清规中加以规范,不仅有“茶礼”同时也有“汤礼”。
唐朝时,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到了宋代,茶、药已成为人们日用之物。北宋刘挚就说:“大率师的弟子贽见之礼,茶、药、纸、笔日用之物,皆从来学校常事。”宋代以茶和汤招待客人已经是很普遍,从宋代佚名者所撰《南窗纪谈》一书中,提到“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的风俗上至官府,下至里旅,流行整个社会层面。宋代朱彧《萍洲可谈》说:
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宴会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说的是客人来时,以茶示礼,迎接客人,客人坐久了可能会疲累伤元气,所以客人欲离去时奉上汤品待客,体贴客人,以示敬意。“点汤”的另一义则是逐客的意思。点汤原为“客辞敬汤”之礼俗,后来被人引用做为文明逐客的手段。
究竟茶叶这种物品是什么时候开始兴盛的呢?《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以后,巴蜀等西南小国,曾经将它所生产的茶叶,当作“贡品”送给周武王。这是将茶做为饮料最早的记载,依上述推断距今二千多年,应属西汉时代 。茶为贡品、为祭祀,已知在周武王伐纣时、或者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而茶做为商品,则是在西汉时才出现。西汉辞赋家王褒,在公元前 59 年写《僮约》一文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鳌,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意思是煎好茶且要备好洁净的茶具,“武扬买荼”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去买茶叶。提到家僮须在家中煮茶,还须至武阳买茶,这是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从茶史研究观点来看,茶叶能够成为商品在市场买卖,说明当时饮茶风俗至少已开始在文人阶层流行,可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流行。但《僮约》中前后二处提到茶事:即“烹荼”“买荼”古今有不同的看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炰鳌烹荼”中的烹荼是指苦菜,“武阳买荼”指的才是茶。
隋唐时期,饮茶风气已遍及全国。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游牧民族,因喜食肉类和乳制品,茶叶的特性有助奶、肉消化作用,茶叶自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据史籍记载,隋文帝勤于政务,且自奉甚俭,有饮茶习惯,《隋书》中曾记载一怪诞事,一夜隋文帝作噩梦,梦见有一神人将他头骨换了,梦醒后头痛不止,后遇一僧人告知:“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隋文帝服之果然见效。上行下效饮风跟进,继而有力的推动了国饮,茶便成为当时人们竞相采啜的对象。当时还流传茶赞词:“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说的是辛苦钻研孔子的《春秋》竭尽心力去演绎谶书《河图》,冀出人头地,倒不如有许多好茶喝快活。隋文帝无意间带动了全民的饮茶风气,以帝王之尊而嗜茶,普天之下茶不再被视为“酪奴”,隋文帝可说是为茶文化立下大功。
9 世纪上半叶,茶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和米、盐一样的必需品了,穆宗长庆元年(821 年)盐铁使王播奏请增加百分之五十茶税时,遭到左拾遗李某上疏反对,理由是:茶为食物,无异盐米,人之所资,远近同俗。可见柴、米、油、盐、酱、醋、茶早已是人类必需品。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 52 。从文献来看,茶文化乃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融合了中国儒、释,道诸家思想。其形成与唐代的禅学、经济、诗人和贡茶休戚相关。中唐之后,大江南北茶风鼎盛,民间有一说法,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病,由此可见茶风之盛。
唐代时期,饮茶步骤相当严谨,这些通过陆羽《茶经》丰富的内容便可看出端倪,随着法门寺等处,大量出土文物中的茶具存在,唐代的饮茶方式,便可仿佛历历在目了。由于陆羽《茶经》的奠定,远近倾慕,喜好茶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有了“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之说,书中总结了古人饮茶的经验,罗列茶的栽种、制作、烹茶、等相关物理性的知识,让茶饮内容更加丰富,因而出现了饮茶知“道”,开拓了饮茶生活的精神领域,加上禅教大兴提倡饮茶,认为饮茶有助提神不寐有助修行,饮茶成了寺庙生活习惯,更加影响到民间,促使唐代饮茶风气大盛,茶文化发展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