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代
元代可说是宋到明的过渡时期,因开放西北方茶市,饮茶风气逐渐遍及边疆少数民族,对茶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将“茶”推广到四大汗国领域,北达俄国,西抵波斯帝国及地中海以东的国家。新疆、西藏、蒙古等游牧民族,对茶也有相当的喜好程度,因饮食习惯喜食肉类,而“茶”有助消食,故将茶视为不可或缺的饮料。元代散曲中的茶礼、茶俗描写,多是沿袭唐宋茶文化而来,元代王祯《农书》云:“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诚生民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助也。”
元代茶的生产基本上是沿袭宋制,茶叶加工方法有所改革,茶叶由紧压团茶改为条形散茶。散茶的制作方法有蒸青、炒青方式,都是唐代就有的工艺,大多是民间日常饮用。这应与元代统治者阶级的粗犷豪迈性格,使茶从唐宋时期讲究华丽雅致中,回归自然简朴原始,对中国饮茶风俗与习惯有了不同的思维,在茶文化的发展上可说是一个转折的阶段,一种通俗饮茶方式的发展。饮茶方式和文化也随之出现新气象,直接将散茶投入盏中冲泡饮用,这种冲泡方式不但制作工序简易,更能保留茶叶本质不被破坏,保留其清香味,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创举,但此时尚未普及。
元代外族统治中国不足百年,此时期饮茶,主要是因饮食习惯喜食肉、奶制品茶用来调节生理需求,文化精神层面较少,游牧民族粗旷豪放性格,对于繁琐的茶道不感兴趣,故无产生茶学专书,虽无茶事专书,但在散曲里常提到茶具,皆表现出与元代茶文化相结合的气息,从许多元曲中可看到有关茶文化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多是体现游牧民族奔放自由的文化气息。对于不热衷仕途或无缘为官宦的文人雅士来说,茶不仅带给人们生理上的享受,更是融入精神文化生活中。元代可说是中国饮茶风俗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改变国人的饮食结构,让蒙古统治者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对社会经济来说,有了新产业,对汉人的精神生活来说,文学、艺术、宗教、礼俗,也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四、明清代
明代历经唐、宋、元的孕育,在艺术与形式已到达高水平。明清文人注重怡情养性,以闲赏安乐为主,悦心养性、好古敏求、茶人对品茗意境审美涵养,较之唐宋更为讲究,有所谓“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意思是说独自品茶可以体会茶的神韵,二人对饮可进入茶的优美情境,三四人品茶可领会
饮茶的乐趣,五六人饮茶,情趣便大打折扣,泛泛而罢了,七八个人只能算是一起喝茶,算是施舍茶水罢了,对讲求情趣的明代人而言,品茶是不宜多人的,人多必然喧闹,品茶的雅趣也会消失殆尽。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云:“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文中刻画出文人的“独品得神”高远境界。在狭小的破柴屋中,尽管贫苦仍能保有高尚情怀。人们喜欢喝茶,重视的是追求精神感官的享受,藉以陶冶性情,这种文化的传承,至今更多人把饮茶当作一种修养生息的生活方式。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因受到制茶方式的改变,品茗的仪式及茶器具形制需求相对有所变动,除了延续唐宋点茶、斗茶的趣味性之外,更强调茶叶的本质、茶的原始香气,追求的是茶饮的清明之气,相对于茶道精神,在品茗乐趣中,更为提升人格涵养。明代紫砂茶具因饮茶方式采瀹泡法后,更加受到嗜茶者喜爱,带动茶具的推陈出
新,其形制和素材,为迎合当时社会所追求的色泽淡雅、朴拙、自然、温润、雅致的优美小品之需要,紫砂壶艺术成为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审美情趣影响其造型及纹饰,紫砂壶的发展和演变,由粗趋简、由简趋繁,进而追求反璞归真,可见明代茶饮丰硕的文化写照。因小壶渐呈瀹泡方式,有别于唐宋的盏碗,因而发展出更多不同风潮的茶饮形式、美学。明陈洪绶《隐居十六观之十二谱泉》图中隐士手执白瓷高足杯品茗,旁备煮水单柄壶及三足茶炉,以大型宜兴茶壶冲泡品茗,正印证明代人所谓一人品茶得神的意境,茶人、茶事、茶客形成茶道关系,自酌品茗时,主人自己也是茶客,语默动静之际,与自己内心对话,进行人与茶的清明开展。庄子曾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个人孤独的与天地精神对话,李白在《月下独白》也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由此可见明人是懂得独酌品茗情趣的。
以茶入画是明代文人在茶文化艺术中的一大特色,尤其以吴门四家是明代茶画中最具代表性,画作多以茶事活动为题材,追求品茗意境,文人雅士在茶画中留下了珍贵的茶事活动。明代罗凛在《茶解‧煮茶》中如此写道:“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灩潋,此时幽趣,未易与俗人言。”夜坐、煮茗、听涛、云光潋滟,更道出了明代文人清新脱俗,闲来一杯茶的悠然雅趣。
明代的礼俗文化中,“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茶性不可移和种茶必下籽引出了“茶礼”,许多少数民族或汉族,有“以茶为聘”的礼俗,婚丧喜庆都也都少不了茶,古人认为茶树不可移植,所以结婚以茶为礼,寓意坚贞,称之“下茶”。明许次纾《茶疏》曰: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其名礼曰下茶。南中夷人订亲,必不可无,但有多寡,礼失而求诸野,今求之夷矣。茶树只能以种子栽种,无法嫁接移栽,一旦移植就会枯死,婚姻是要求忠贞不渝以及婚后多子多孙,符合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取其不移置子之意,明代郎英在《七修类稿》中写道: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明代皇室更以焚茶来祭祀祖先,民间香案上,也有供俸茶壶的习俗。明代朱元璋时期便有茶专门祭祀的记载,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中记载:我朝太祖皇帝喜顾渚茶,今订制,岁贡止三十二斤,清明年(前)二日,县官亲诣采造,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明代迁都北京后,宜兴和长兴每年都要向北京进贡茶叶,于清明前两天,需进贡二、三十斤茶叶至南京,在清明节当天供奉先殿祭祀时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