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有动机的,那什么是动机呢?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它是无法观察的,只能通过外在的行为进行推测。
动机是刺激与行为之间的中介,比如说食物是刺激,吃是行为,那么中介的动机是饥饿。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状况:虽然自己饥饿,但是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这就是相同的动机可能引发不同的行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会有一种情况发生。想要吃食物,但是并不一定是饥饿,也可能就是自己比较贪食,自己喜欢吃食物。这就是相同的行为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
我们很多人都想要发财,都想要多赚点钱,这是内心中的一种动机,那么接下来怎么办呢?努力工作是一种方式、赌博是一种方式、盗窃是一种方式、被包养也是一种方式。动机都是一样的,但是行为的发生是不一样的。最好的行为方式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顺便把钱赚了,这是最高的一种思维模式。
有些人可能走上了歪路或者其它非正规途径去赚钱,最后往往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动机一样,行为不一样,最后的结果也是不一样。
动机的形成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内部条件:需要。有机体内部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比如说喜欢上一个异性,那么这种需要是内部需要,就是发自内心真实的感受,就是一种喜欢,纯粹的一种喜欢。这时候动机就形成,那么行为会发生什么呢?一种行为是追求,另外一种行为是等待。
第二个条件是外部条件:诱因。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者情境。比如说自己本来不想赚钱,对于赚钱的需求性不是很大,但是突然身边的一个多年老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赚了不少钱,当年还不如自己呢?这时候就激发了自己想要赚钱的动机,这一刻就开始思考赚钱的门路有哪些?这就是被身边的诱因所影响。
诱因有正诱因,也有负诱因。正诱因是个体趋向或者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负面诱因是个体逃离或者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比如说身边的一个朋友每天给自己注入正能量,自己很喜欢这样的状态,每天都有这样的刺激产生,自己很幸福的;但身边还有一个负能量满满的人,每天在自己的耳边说很多的负面的语言,自己很难受,唯有躲避他的言语,自己才开心。
所以在这里面就延伸出了一种总结:因为需要和诱因,从而产生了动机,从而引发了自我的行为产生。我们为什么要工作,赚钱养家,让自己和家人很好地活下去,这才是王道。如果没有工作的行为,那么赚的钱自然也就没有了。
提到工作就涉及到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每个人的状态不一样,有些人的工作效率高,有些人的工作效率低,于是就延伸出工作效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动机强度,一个因素是任务难度。
动机过弱,工作效率就会比较低。比如说我们做一份工作,老板每个月只发1000元钱给自己,这时候就觉得太少了,就想要去辞职。动机过强,知觉和注意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限制了正常的活动。比如一定要赚更多的钱,于是就在思考犯罪的违法度上就少了,一心只盯住如何赚钱这件事了。所以中等动机是最能够让工作效率更高的。
当我们做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动机强度会较高,因为很轻松就完成了,有成就感;难度适中的任务,动机强度也是中等;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就会降低。比如说自己此时此刻遇到了一个项目工程,但是发现难度很大,自己的能力完成不了,于是这时候动机强度也会随之下降。
但是如果遇到一个项目,难度虽然有,但是比较适中,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的,于是动机强度也会适中起来。从而既挑战了自己的能力,又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件非常完美的事了。
所以我们了解动机,就会很明白任何行为背后都是有动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