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自身的情绪或许还能内部消化,可外部的压力就好像是一根根压倒骆驼的稻草。
侮辱和践踏的滋味,在风雨飘摇格局之下的卑微感。这种被动的心理反应来的往往短暂而剧痛。
当你渐渐品尝到这种不好受的滋味带来的五味杂陈的时候,无论你是否做好准备,也无论你是否习惯。
是在故土被饿死,还是轰轰烈烈的做出最后的抗争,很显然,三千多万的居民选择了后者。
他们在异域或是干着长工短工的生计,或者是有了更为广阔的眼界和认知在繁华地区有了自己的营生,亦或是面朝黄土的开垦土地。
但是这群背井离乡的流民绝对不会让自己闲置下来无所事事。
本来就是撇家舍业,很多流民在路途中的一家老小难以团聚,唯一能够支撑下去的就是精神上的振作。
时刻保持着身体上的健康,另外就是把时间分成两半,一半是汗水,一半是梦乡。
短工
他们更加盼望收到好消息,厌恶那些坏消息。
并且他们在内心深处无比害怕战争、饥荒和瘟疫,知道它们哪一个都不会戴着花儿来,会让他们很难好好安排。
他们就好好地活在暂且还没有战争、灾荒与瘟疫的日子里,期待着它们永远也别再找上头来。
道德经曾经说过: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是导致百姓痛苦最直接的起源。在经济构成比较简单的年代里,土地像是孩子春种秋收。
成为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土地的分配情况直接决定贫富的差距。
移动成了底层百姓唯一能做的事,也许这也仅仅是一腔热血。
以前的手工业
这三千余万闯关东的华北兄弟长途跋涉,成为那个时代最为壮丽的风景线,一曲荡气回肠的壮烈赞歌。
三、下南洋“南洋”从广义角度上来说指现在的印度尼西亚、新马泰、以及越南和缅甸一带,相比较于前两次重大的迁徙。
下南洋影响更广,范围更大,人口更多。
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下南洋”始从清朝末年。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崛起的新兴帝国把目光放到拥有广大劳动力市场的东南亚地带,这一时期随着清政府发布的政策华工大量那南下,东南亚的荒地开垦。
当然这段时间也是贩卖奴工的高峰期。
下南洋的人
下南洋的主要原因还是创业为主。
通过对新天地的探索功成名就,改变一个家族的前途。
相比较于闯关东和走西口的生存危机来说,有百分之三十是单纯创业。
生存危机加上外出创业两股洪流看似相互之间少有联系,但其实结果上两种目的都有着相同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