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香港《东方日报》一则重磅消息瞬间冲上“热搜”,大导演李翰祥正在大陆拍电影!
顿时,港台轰动,议论纷纷。大多都是指责李翰祥“晚节不保”“投机取巧”“江郎才尽”以及“向钱看”的。甚至有人倡议,即使拍出来也不会去电影院观看。
然而,当《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两部电影在香港上映时,两千五百多万港元的票房,证明了港台观众的身体远比嘴巴要诚实。这部电影的拍摄幕后还有哪些趣事,今天白羽就带大家回忆一下。
一、畅饮故乡情1978年,生在白山黑水,长在文化古城的李翰祥在朋友的安排下,开始了一次“秘密旅行”。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特别是在北影厂、上影厂、西影厂等国内著名电影厂参观时,他不但见到了谢铁骊、成荫、水华、赵丹,白杨,这些国内影坛前辈,也跟张艺谋、陈凯歌这些晚生后辈成了忘年交。
在觥筹交错之际,大家经常会谈到一个共同话题:李翰祥执导的《倾国倾城》。彼时,这部电影刚刚在国内上映,大家都对这部在香港片场拍出的一流“清宫片”赞口不绝。
电影界的朋友经常提及一句话:您这样的大手笔,如果能够在故宫实景拍摄,岂不如虎添翼?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真能在这座古老辉煌的宫殿中拍一部电影,绝对是名垂史册的盛事。
虽然李翰祥要面对香港地区的重重阻力,但是回家拍片的决心已定,只等一个重要契机。
1979年,李翰祥在美国顺利完成了心脏手术,并且跟邵氏的合作已经到期。他激动的说:我爱国家,我爱同胞,我愿意为国产片进军世界影坛尽些绵薄之力。
二、好事多磨事情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选材”问题。
最初,李翰祥最初筹备的几个题材都有国内电影厂列入选题。像电影《茶馆》早已被大导演谢添拿下,电影《*》早就被筹备当中, 就连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都被意大利导演收入囊中。
拍什么选题?这下子可大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