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都以为自己在为“更好的生活”努力,但那个“更好的生活”到底是谁定义的呢?
为什么买房子就比租房子更好?
为什么背铂金包就比背香奈儿入流?
为什么当老板就比当编程师地位更高?
……
因为社会在鼓吹这样一种成功文化。
人类学家麦高登曾经说过:“永远记住,你的存在不仅满足你的个人需求,还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个体生活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工作、家庭、后代、名声、创造力、宗教等等,都是社会想让我们相信和遵守的东西,也是我们获得价值观的途径。
为什么社会想要愚弄我们呢?
很简单,社会需要生产、再生产以及对社会准则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具有合理性。
麦高登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日本朋友,一心想成为公司的最高管理层。
他拼命努力,工作成了他的全部。
但在他成功达成目标的六个月后,突发心脏病去世。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如此拼命的原因是他被社会愚弄了,他听信了社会的话:要想成功就必须这么做。
这就是我们很多人被影响和塑造的方式。
向往一个更好的生活是积极的。但问题是,如果你的眼睛只看到远方“更好的生活”,就容易看不到自己生活的价值。
微小的价值
如果说《三十而已》是一堂幸福课的话,在“如何获得幸福”这个问题上,顾佳、王漫妮和钟晓芹,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去探索。
在书单君看来,她们30岁的人生,其实代表了大多数普通人对幸福想象的三个方向:
取得事业成功、不断积累家庭财富,就会幸福吗?
找到见多识广有趣多金的对象,完美脱单,就会幸福吗?
与曾经情投意合的恋人结婚、有车有房,就会幸福吗?
有的人把“三十而已”当成一剂鸡血,三十岁一切才刚刚开始,才三十而已,以后还有大把的时光和机会,可以努力奋进。
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三十岁,生活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无论你走哪条路,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坑。
哪怕你活成了顾佳,千难之后也还有万难。
如果你30岁拼尽全力还是感到活得不幸福,可能不是你不够有钱,或者不够努力、伴侣不够完美,而是你获取幸福的方式出了问题。
书单君最近看了一本杂志书,《呼吸》。书中有一个问题,让我愣了足足5秒——
“你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