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的表达本身,也是面试官要考察的点:借此判断我们思路是否清晰、沟通表达能力如何。
因此,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回答问题时的逻辑和层次。
有方法和“套路”的沟通,不仅让回答本身显得专业流畅,也会无形中增加我们在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上的印象分。
对失败案例的具体描述,我们可以采用STAR原则来进行:
1、简单介绍背景(S:Situation)
这个失败的经历是在什么时间、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所谓背景,可以是当时的大环境、个人的具体情形等,铺垫难点,为后面经验总结留下线索;
2、当时面临的具体任务和目标(T:Task)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不一致。
因此,案例描述的第二步要讲清楚在这个失败经历中,最初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3、自己采取了哪些行动(A:Action)
面对目标和任务,自己主要采取了哪些行动?
需要特别注意一点:我们现在是在讲自己的失败经历,而不是回答面试官“如果面对这个问题,现在的我会采取什么行动”。
因此一定不要讲“我应该怎么行动”,把这个过程说得天衣无缝,否则为什么还会失败呢?所以要讲当时自己实际上是怎么行动的。
4、最终结果如何(R:Result)
结果当然是失败了。
但具体是怎么个失败法,需要清晰表达:跟当初预计目标和任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因为只有直面这样的差距,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失败原因,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吸取教训。
回答完一个失败经历的具体经过后,关于“你过往最失败的经历是什么”的面试问题,充其量只回答了30%,后面70%的重点在于:
面对这样的失败,我们后续做了哪些事情?
1、对失败结果的应急处理,彰显我们的责任担当和抗压能力
事情的结果不如我们预料,作为具体当事人,承受巨大压力,还要同时解决问题:
比如,一个投入了很多成本的营销活动,效果远远低于预期目标。这时需要启动什么样的应急预案以将损失减至最小?
作为主要策划人,又怎么去跟公司解释、主动承担什么样的惩罚措施?
如何调整项目团队人员的士气、并带领大家复盘,找到主要原因及各环节的问题?
这些具体补救措施都需要用简炼的语言提到。
2、通过这个失败经历,个人获得什么样的成长
堵完窟窿,可能对公司有了交代。
完成自己的经验总结、得到成长,才是对自己有了交代。
工作的附加价值也正在于此,公司为我们的失败兜底,让我们获得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在整个过程中,个人有哪些问题导致了失败,也是需要反省的:
经验不足所以未能收集更全面的辅助决策数据、没有考虑到某一项重要的因素?
没有考虑客户喜好的变化,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
未能坚持原则,跟着小组成员的意见在摇摆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