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说在民众对于科学预测的能力的期待,实际上远高于实际的能力。
气候模型是否能够预测到未来的局部强降雨和山洪?我们把这个事情稍微放大一点,就实际上气候模型,尤其是这种长期的气候模式。
首先我们知道它的那个降雨的所有气候要素的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辨率都非常低,低到什么程度?它通常50公里×50公里,一个降雨数据2500平方公里,这么大范围统一的降雨。这是空间上,时间上是什么?它给的是一天的降雨。
我如果说一天降雨量是50毫米(口误),那我们觉得平均在24小时里,降雨强度还中等("大雨一暴雨等级")。
但是假如我们现在面临洪水、山洪的问题的,通常都是一个小时要降50(毫米),那它的降雨强度就完全不同了。在洪水这个问题上,这有很本质的差异,气候模型本身就是它有个计算能力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它模型本身设计的时候,不是按照这种就很细分辨率的这么来设计的。所以总体上我们未来的气候模式的预估(口误),时、空分辨率都很差,我们能够基本上预估(口误)一个长期的粗分辨率的趋势已经很好了。在洪水这种它通常都是精细分辨率这种事件上它的预测能力非常差,它不能预测告诉你哪天会发生洪水,哪天不发生,它只能告诉你洪水发生的频率会增高还是降低,就是我们只知道频率不知道具体发生哪天哪个量级,这是不能告诉的。
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通常用的不是气候模式,这个应该叫气象模式或者气象模型("天气模式"或"天气模型"),就是它更是短期的,最长只能到30天,通常都是比如说7天15天,或者短一点的3小时、6小时、12小时这种间隔的,然后它实际模型分辨率会更细。
实际上有这些数据,但实际上这些数据的那个质量,尤其是在极端降雨情况下质量是比较差的。因为极端降雨一是发展速度太快了,第二是它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很高,以至于说它的不确定性很高引入的欧洲中心的气象预报等,这些会不会有提升,这个不会有太大差别,真的不会有太大差别。
而且我们国内的模型就是应该是干气候模型国内也有,但是真正离我们民众的期待或者是生产生活的需要,距离还是很大,国内外都是都很大。
我觉得这个(预报水平)差不多,跟欧美应该是在同一水平的。因为现在实际气象气候上美国是一个体系,欧洲有一个自己的体系,然后中国有一个就有点兼容并包的意思,就是这三家应该不分伯仲。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