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缸瓦市附近的义达里
汉代城邑内的里,到了唐代,被称为坊。据《唐元典》,“两京及州县之郭内为坊,郊外为村”。唐长安城内就分为差不多110个坊。这个坊是一个后起的字。有人说,坊,方也。坊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居民区。
宋代也还是如此。不过慢慢的坊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成了街道的名称。之所以发生变化,我猜测还是坊的个数越来越多。就像行政区划中原来州是一个很大的行政区,后来州的个数太多了,不得不上面设一个“道”来管束它(后面就要说到,或见拙文《州、道的“贬值”》2012-02)。
坊的门,即牌坊,往往就是坊的标志。后来,又有了许多有特别意义的牌坊,例如,表彰什么人的事迹,纪念什么事件等等。
西单“瞻云”牌楼,和东单的“就日”牌楼合在一起,比喻得近天子。
中国的“城”往往与经济有关,人们要从事贸易,这就是“市”。城里总是有市,市形成街道,这街道名往往就是“市”。如东市、西市、牛市、骡马市、菜市、皮市等。
还有一些街道的名称与某个特殊的建筑、单位有关。例如,我前些天写过的苏州城里的“前”,如观前、旧学前等等(见拙文《从观前街说“前”》2015-01-09)。又如,济南泉城路西段,过去叫都司门口,那是因为明代的山东都指挥司设在那里。泉城路东段青龙桥西,过去称皇亭门口,那是因为清代在那里有万寿宫,供有皇帝牌位的“万岁亭”俗称皇亭。
过去城市的街巷名称,各地还有许多,如塘、园、场、桥、湾等等。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说“路”和“道”?
据我所知,过去城市中道路似乎没有称某某路和某某道的。
汉语中称道路的字很多,例如,路、道、途、径、蹊、阡、陌等等,过去都不称呼城市道路。
路就是道,是供人行走的的。就像大家熟知的鲁迅先生的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路是足字旁,道是走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