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时期全图(局部),当时各省行政区划已经初具雏形。图源: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
直到清代,道仍然是省的各个派出机构的名称,例如有名的苏松太道,管着苏州、松江和太仓,后来移至上海,兼管上海海关,那里是清代财政经济的主要来源。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元时期全图,当时的京师位于直隶。图源: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
因而,在清代以前,道和路都难以成为城市道路的名称。
到了民国年间,地方行政为省、县两级,道作为行政区划和行政机构都被取消,而路早在明代就没有了行政区划或行政机构的名分。
这样,路和道就分别在清末和民国年间,才正式登上了城市道路名称的舞台。
清末和民国初,各地方道路开始“现代化”。过去,除了京城的“御街”之外,各地的街道都非常狭窄,所谓“大街”也就三米来宽。而新建或改造后的主要街道大多有十来米甚至十多米宽,于是就改称为“路”,以示其新、其大。这样,某某马路、某某路的名称在各地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如今大多数城市中的某某路大多出现在民国年间。
1947年3月13日,南沟沿大街改为“佟麟阁路”。
有的地方,如天津、东三省等地。则用“道”来称呼那里新建的城市道路。
到了今天,道路的现代化是过去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到的,道和路的最大宽度似乎已经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了。很多地方甚至用“某某大道”来称呼,似乎想表示比一般的“道”和“路”更宽大气派。
这就是今天的道和路名称的来历。
关于街、巷、弄、里、胡同、坊、市、道、路,您有哪些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转自科学网,
原题《说“街、巷、弄、里、坊、市、道、路”及其他》,
作者冯大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