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天 新网师 今天
作者 | 陈天天
播音 | 徐晓彤
审核 | 刘凤娟
编辑 | 张翠琴
愁思之声要妙,穷苦之言易好
——浅谈欧阳修“穷而后工”说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这段文字道出了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现象——“穷而后工”。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欧阳修的朋友梅圣俞(梅尧臣)才华横溢却仕途失意,一生坎坷,而在诗歌上终成一家,为宋代诗歌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被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欧阳修有感于此,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写道: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为什么古代诗人往往会“穷而后工”?“穷”并不是指“贫穷”,而是指人生的苦厄与苦难。但是我们绝不赞美苦难,苦难与痛苦并不是财富,对苦难和痛苦的反思才是财富。正是有了反思,才会有了与那些遭际相联系的一系列情感体验。为什么“愈穷则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