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电影解说,李翰祥食色性也国语完整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8 08:48:00

与电影不同,小说里的五龙的刻画更加复杂,他的“恶”,或者说黑化,是一种为了生存必须顺应黑暗社会,走向毁灭的必然宿命。

因饥荒而被迫备受屈辱地逃亡,在认清“不吃人,就被人吃”的社会真相后,顺理成章开始用同样手段疯狂报复曾经伤害他的人,最后又如逃不过的宿命轮回一般,被受害者的儿子残忍折磨地腐烂在归乡的“米堆”里的“一生”。

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个没有爱、不被爱、没有得到过一丝一毫人性温暖,更不懂得什么才是“善”的悲剧。

作家苏童本身是信奉“性本恶”论的,这一派相信“善”是需要学习(演示)的,也就是强调人性的“善、恶”成长(改变)是由教化决定,道德约束、规则(法律)限制的。

所以对于五龙这样的人来说,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过“善”的教化,不管是从前勤勤恳恳种田,只为果腹的渺小生存希望,却一瞬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毁灭。

他好心提醒路上睡觉的流浪汉,“喂,快醒醒吧。这么睡会着凉的。”

没想到对方早已断了气,吓得他拔腿就跑。

还是在被迫逃亡时,饿殍遍野、鬻儿卖女、生死一觉间的所见所闻,都让这个“白纸”般的人,被迫一点一点染上无法抑制的“黑色”。

食色性也电影解说,李翰祥食色性也国语完整版(21)

他唯一留下的“善”(白),是满足食欲的嚼生米,这样让他感到安心,一种感觉自己还存在的满足。

而这种“白”却是一种天然抛弃一切,带着疯狂毁灭气息的生存需求。

就像他报复不成,反让自己失去一只脚趾,还陷入“喜当爹”耻辱的那一刻;

就像他拙劣地模仿着六爷,却因为过分的贪婪而失去一只眼睛的那一刻。

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宿命——不被人爱(在乎),也不爱(在乎)任何人。

因为这一切无边黑暗的残酷经历告诉他,在这个充满仇恨,不正常的世界里,“吃人”(仇恨)才是唯一的色彩,一种能让人继续活下去的原始力量。

食色性也电影解说,李翰祥食色性也国语完整版(22)

苏童的“狠”,是他早已洞悉“旧社会”的真实模样,所以他拒绝任何“调和”,只完全接受宿命的恐怖。

因为他知道所谓“调和”而成的人性中的“善”也好,温暖也好,都只是暂时的,所谓不破不立,“旧时代”唯有崩溃才能打破一切,建立新的,允许善存在的“秩序”。

试问,在那个“吃人的旧时代”里,人性的温暖和善,真的有存在的土壤吗?

所以到到最后,或许唯有这个既被卑微、可怜的宿命安排着,又“主动”活成了自己最厌恶、痛恨的,被“食色性”支配的恶人五龙,才能在这个“吃人的旧社会”好好地活到死吧。

说到底,《米》的故事,不过就是一种极端黑暗而现实的“轮回”,里面有无法区分“善、恶”的“灰色”——悲、苦、爱、恨、食欲、色欲、性欲和一报还一报的“解脱”。

“吃人的旧社会”里,充斥的大部分其实是小人物,那些不被看见,或者被“大人物”们光辉掩盖到消失地干干净净的“蝼蚁”们。

而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才是最真实也最现实的人性本源,一种我们始终缺乏勇气面对的,始终拒绝“承认”的,不会被镌刻在历史和记忆里的真实模样。


没有恶的善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毁灭的生存是可笑匮乏的。

于是,人性的探讨,在任何时候都是备受争议的。

而《米》对现实主义的探讨贡献是极具分量的,对人类社会的“记录”贡献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

食色性也电影解说,李翰祥食色性也国语完整版(23)

食色性也电影解说,李翰祥食色性也国语完整版(24)

上一页23456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