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入水中都不见原文,夕阳西下水天一色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16:06:41

部编版语文课本一年级上册,第15页“语文园地”,收有一篇《雪》诗,道是: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

飞入水中都不见原文,夕阳西下水天一色原文(1)

这首诗流传甚广,版本甚多,作者也众说纷纭。我们根据在“国学大师网”上检索的资料来做一个梳理。

一、禅宗公案的首唱

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普济编集的禅宗公案集《五灯会元》,在卷十四“宝峰唯照禅师”条中记载:

雪下,僧问:“祖师西来即不问,时节因缘事若何?”师曰:“一片两片三四片,落在眼中犹不荐。”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正月七日示寂。

这则材料因雪而起,最早出现了“一片两片三四片”一句。唯是其中“荐”字难解。询及众多师友,或说“荐”为“见”的误字,但其他典籍如明代曹学佺撰《蜀中广记》、明代居顶编《续传灯录》,引述此则材料皆作“荐”。友人姚立女士言“荐取”是禅宗习语,很有道理;又为问及五台山大显通寺的首座和尚妙善师父,言“荐”有“承当”义,也很有参考价值。

飞入水中都不见原文,夕阳西下水天一色原文(2)

二、明太祖的土味诗作

明代万历年间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卷七十八》记载,高庙(明太祖)《咏雪》诗云: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空中不见打罗(筛)声,万里江山都是面(麺)。

这样笨拙的诗句,的确是重八本色。同时诗句也从《五灯会元》的“一片两片三四片”,增衍多了一句“五片六片七八片”。雪片只数至“八”,与“朱重八”倒是相合。不过,通常或至“九”,或满“十”,才更符合我们的文学表达习惯。

清初顺治间署名“蓬蒿子”编的《定鼎奇闻》,以神话的形式讲明清易代。其第二回《滕六花飞怪露形 蚩尤旗见天垂象》有一首长诗,其前四句云:

一片一片复一片,飞入芦花寻不见。

不闻天上打罗斗,六合乾坤都是面。

这几句明显是脱胎于明太祖的《咏雪》诗,但水平较高。“一片一片复一片”出自明代洪武年间《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其中的《云庵》诗云:

一片一片复一片,重重叠叠覆青山。

有时飞入松关里,占我尖头屋半间。

《云庵》原诗是写“云”的,移来写“雪”也很好,避免了《咏雪》诗中不到“九”或“十”的尴尬。末句“飞入芦花寻不见”加得也好,芦花与雪花颜色、质地更加相似;芦花多成片生长,也更容易与漫天的雪花融为一体。

飞入水中都不见原文,夕阳西下水天一色原文(3)

三、皇帝才困,大臣解围

(一)乾隆与沈德潜

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汇总清代掌故逸闻,编成《清稗类钞》,其中“巡幸类·高宗南巡赋诗”条记载:

沈文悫公(沈德潜)尝扈从高宗(乾隆帝)游幸西湖,严冬大雪,高宗戏吟曰: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沈鞠跽而前曰:“请皇上赏与臣续。”高宗许之。沈吟曰:“飞入梅花都不见。”高宗击节称赏,且解貂裘赐之。

至此,这首诗形成了我们较为熟悉的版本,还把主人公设定为乾隆皇帝和沈德潜。情景仍是赏雪,创作场景是皇帝诗才见绌,大臣出手解困。

一片一片又一片”,像是雪花初降时零零星星;“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把十个数字妥善地安排在了诗句当中。末句把“芦花”改成了“梅花”,倒也差强人意。因为“梅”与“雪”的色香纠葛,是古代诗词写作的一个主题。如唐代张谓的《早梅》,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卢梅坡的《雪梅》等。

对此,民国时期学者刘衍文《雕虫诗话·卷三》评价说:

《清稗类钞》此则,不知辑自何书?实绝不足信,亦决不可能。乾隆读书颇多,所作诗篇亦富,出口焉得如小儿之可笑乎?沈归愚(德潜号)格调高倡。诗才纵庸,晚明小慧,从不在心,岂肯步其后尘?

(二)乾隆与纪晓岚

同时的学者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论丛·中国文学中的散文小品》也提到:

相传清代乾隆下江南,路遇雪景,脱口唱道: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他也评价说:

这是俗诌,不成诗,下面又没法接得下,但纪晓岚从旁接道:“飞入芦花皆不见。”这一句也成为画龙点睛,使上三句全都生动了,这就有了诗境和诗味,勉强也算得是诗了。

“救驾”的大臣,由沈德潜改成了纪晓岚,同时还是用“芦花”不用“梅花”,应该可以反映此时的版本面貌。

飞入水中都不见原文,夕阳西下水天一色原文(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