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失败之故, 其自取也!”
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全面失败,梁启超如此评价道,他将矛头直指李鸿章,认为李鸿章难辞其咎。
1896年,李鸿章和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把东北三省全部给了沙俄,恼怒又毫无办法的光绪皇帝拍案惊呼:“是举祖家发祥之地一举而卖与俄人矣!”
五年之后,李鸿章和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更是招致全国人民痛骂,纷纷称他是卖国贼、帝国主义走狗。
李鸿章在悲愤交加和全国人民的痛骂中走完了他的一生,作为晚清重臣,眼看着这艘东方巨轮一点点倒下,最终和这艘巨轮一起灰飞烟灭。
李鸿章死后,后人对他功过是非的争论并没有停止。有的说在某种程度上,他一个人奋力支撑着将倾的大厦,力推洋务运动,提出以夷制夷,在很多时候保存了清政府的颜面。
也有的说,李鸿章贪敛成性,避战求和毫无骨气,诸多丧权辱国条约都由他亲笔签下。
然而,不论李鸿章功过如何,在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他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尤其是他对大局势的把握,颇具独到之处。
比如,早在一百多年前,李鸿章就提出过一句警告:若想中国没后患,必要先灭其国。
当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对李鸿章口中的这个国家引起重视,以至于在这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我们国家都饱受其害。
可以说,李鸿章一生中都在防备着这个国家,内心里更充满恐惧,这句话是他用屈辱和鲜血换来的。
那么,李鸿章说的究竟是那个国家?又为何会做出如此震耳发聩的警告呢?
我们一起来回顾下那段历史。
没落的晚清和脱颖而出的李鸿章清朝自建立以来,在康熙、雍正的励精图治下,一度呈现八方来贺的繁荣景象,创造出了康乾盛世。
然而,自乾隆时期开始,逐渐盲目自大、刚愎自用,自称为“天府上国”。不仅如此,乾隆皇帝大兴文字狱,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广阔的海岸线上只保留了广州十三行一处对外通商口岸。
与清朝政府的自甘堕落相比,西方各个国家正在轰轰烈烈开展工业革命,社会思潮、科学技术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进步。
欧美洲各个国家不仅经济极度繁荣,军事实力也极大增强,于是,掠夺成性的西方国家开始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清朝这个东方睡狮。
先是英国向清朝大量输送鸦片,不仅攫取了大量资本,而且侵蚀麻痹了人们的精神,甚至很多皇家贵族都丧失斗志,整日沉迷于鸦片带来的迷醉中。
在遭遇林则徐等有识之士的抵制后,英军发动了鸦片战争。此时的清政府早已入不敷出,而且大多武器依旧是落后的冷兵器,在坚船利炮的英军面前毫无抵抗能力,不堪一击。
紧闭了上百年的大门轰然倒塌,自此,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然而,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腐朽的清政府依旧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侵略成性的侵略者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尝到甜头之后,再次发动鸦片战争。
至此,清政府才逐渐意识到,再不自强起来,必然灭亡。
在此背景下,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了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让清朝再次强大起来。
不可否认,洋务运动通过输出人才、引进西方技术,的确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让李鸿章等人的努力付诸东流。
也正是从那时起,李鸿章逐渐进入清政府权力核心,备受慈禧太后重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鸿章选择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也选择了李鸿章。
李鸿章17岁那年,恰好就是1840年,英国几门大炮轰开了清政府的大门,李鸿章就是在那一年考中的秀才。
李鸿章的父亲本身是一个官职不大的京官,从一开始就强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进入官场从政,因此极力培养李鸿章。
考中秀才后,他父亲第一时间把李鸿章接进北京参加乡试,并顺利考中举人。紧接着就不断给李鸿章引荐安徽老家的官员,而后让他全力备战会试。
本以为聪明好学的李鸿章能顺利在会试中脱颖而出,结果李鸿章没发挥好,落榜了。
无奈之下,在父亲的安排下,李鸿章进入曾国藩的军营中磨炼,想让他在军营里实现弯道超车。
巧合的是,恰在此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李鸿章刚刚进入军营,就跟着曾国藩去作战打仗。
正是在同太平天国的作战中,李鸿章显露出了超人的军事天赋,深得曾国藩喜爱。
在曾国藩的教导和支持下,李鸿章取得了一个个重大胜利,最后一举击败了太平天国,屡立大功的李鸿章很快脱颖而出,不断被朝廷重用,短短几年功夫就当上了湖广总督。
此时的李鸿章刚刚44岁,就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可是他的仕途之路还未达巅峰,在这之后他的官位越来越高,逐渐进入清朝的权力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