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4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本中枯燥而乏味的知识。其实,激发学生动机最好的方式是创设有效的情境。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情境呢?本文以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为目的,围绕情境创设教给大家8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
2003年,OECD在“素养界定与遴选”项目中指出核心素养着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传统的教学以知识点的掌握为核心,忽视知识学习过程中真实情境的创设和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近些年来,我们慢慢地意识到真实情境中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国家在很多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创设情境。因此,在这个核心素养时代,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情境创设,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什么需要情境创设?
思维型教学理论中包括五大要素,在这些要素里,首当其冲的是动机激发。那动机激发具体要干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到,动机激发所要解决的是: 创设情境,引入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通过问题的引领和驱动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后再进入社会建构、元认知和应用迁移。
认知冲突、元认知、社会建构和应用迁移的发生都起始于动机激发,而动机的激发来源于基于情境的问题。所以,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重视学生认知冲突的激发和思维的参与。
在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有三点:
第一,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二,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讲,情境的创设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第三,从知识应用来说,要将知识应用到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去。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情境的创设。那么在教学中有哪些情境?我们又应该怎样来创设情境?对于教师来讲,没有必要去纠结与情境创设方面有关的学术问题,更应该关心在教学中该如何去创设情境。
思维型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八类情境创设
一般教学中,情境创设可分为八类:
❖ 经验情境
李吉林老师曾指出:
“教学往往割裂了环境与儿童活动的有机联系,教育环境对儿童来说变得疏远、陌生,甚至格格不入。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很难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被动地接受是必然的结果。既然是被动,就势必阻碍儿童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
所以说,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那么上述的问题就能解决,学习也就相应地成为学生的主观需求,环境对学生来说也就不是格格不入的,反而能够唤起他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应该要会创设经验情境。
经验情境的创设应该是基于学生所熟悉的、已有经验的情境创设。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它就无法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反而会起阻碍作用。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作启动效应,如果学生对所创设的情境感到熟悉,他们的心理就容易得到启动,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否则就会起到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