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在2022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主论坛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就中国经济现状与展望作了主题演讲。蔡昉建议通过改革创造改革红利,稳定社会总需求,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同时,按照贴近民生程度和政策抵达直接性,将政策发力点前移,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尤其是需求侧的影响。
人口峰值提前到来,带来新挑战
据蔡昉介绍,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的助力,从2010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人口预测,2022年中国总人口达到峰值,2023年起人口将开始减少。“我们应该把人口转折点看作是新的发展阶段的起点,部署新的发展战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在蔡昉看来,中国人口今年达到峰值,是始料未及的。根据联合国2019年的预测,中国总人口大概到2030年前后才达到峰值。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有1.3,也就是说一对夫妻只生育1.3个孩子,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要保持人口的继续增长,一对夫妻至少要生育2.1个孩子。2021年,中国人口增长率0.34‰,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14.2%。
从供给侧来看,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潜在增长率下降速度将比原来预测的更快。从社科院学者对潜在增长率“中位”“高位”的预测看,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获得应得改革红利,实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从需求侧来看,人口一般会从人口总量、经济增长、年龄结构和收入分配等四重效应对消费产生一定影响,使需求对经济增长制约常态化。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未来越来越依靠于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支撑。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时候,消费水平可以提高30%,一旦获得城市户口,成为城市居民,消费水平能够再提高30%。这两个30%的叠加就意味着,需求侧也可以从户籍制度的改革中获益,可以提高居民收入、消费力和消费倾向,稳定社会总需求。
总的来看,蔡昉认为,人口趋势是不可逆的。因此,需求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有赖于改革和政策调整,保持潜在增长率,并通过需求的提高来支撑整个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
政策发力点前移,开拓消费者市场
谈及超大市场与共同富裕,蔡昉认为,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其实主要还是从超大规模的人口来说,但人口未必会直接或自然而然地转化成消费者的市场,可以通过促进共同富裕来创造条件。“促进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通过再分配手段实质性地缩小收入差距。”蔡昉说。
“统计学家一般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越高,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蔡昉认为,缩小基尼系数,既要继续依靠初次分配机制,最终必须借助再分配,达到基本现代化要求。OECD国家的经验显示,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基尼系数平均可以降低35%。
蔡昉说,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归根结底是要创造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只有是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人口因素才能转换成超大规模市场。“目前我们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是我们超大规模市场的主要支撑力量。但是还应该把眼光放在不断成长为中等收入的群体上,未来我们有希望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在4亿人的基础上倍增。”
“如果中等收入群体接近10亿人,就会有更庞大的消费者市场,解除需求侧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同时也有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商机,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会更有活力。”蔡昉表示。
在他看来,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再分配助力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目前中国正处于加快福利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学中,瓦格纳法则指的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特别是政府的社会性支出占GDP的比重相应提高。人均GDP从10000美元提高到23000美元期间,政府支出的比重提高提速最快,也就是“瓦格纳加速期”。
“从中国实际来看,‘瓦格纳加速期’正好是从现在到2035年,一般规律和现实要求都决定了,中国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既能缩小收入差距,也能开拓消费者市场,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蔡昉说。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既能缩小收入差距,也能开拓消费者市场,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蔡昉说。
现实中,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短期挑战。蔡昉认为,从2020年开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冲击,前期主要是供给侧的冲击,后期更多是需求侧的冲击。疫情产生的需求不足的冲击,与长期的需求因素叠加,影响宏观经济的复苏,也妨碍实现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对此,蔡昉建议,要按照贴近民生程度和政策抵达直接性,把政策发力点前移。既可以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对,也可以从市场主体、劳动力市场就业等方面发力,从过去的着眼于生产者,转向着眼于消费者。
蔡昉认为,政策发力点前移,既符合以人民为中心和民生为本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也切中了当前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常态制约的一个现实挑战,可以把保障民生和恢复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两个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把短期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未来我们要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战略要求结合起来。
本文源自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