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最后作品,川端康成晚年有争议的作品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27 23:47:46

图片选自电影《少女》

“霞美没能站到火车门口的踏板上与惠美告别,甚至连车窗也没能打开。

车窗的玻璃,再怎么擦拭,都是雾蒙蒙的。

惠美昨天去霞美家告别时,专门叮嘱道:

“千万别来车站送我。哭了好难看。”

尽管如此,霞美还是和母亲来送行了。

粗大的雨点也打在了霞美的红色围巾上。她就那么站在窗外,一动也不动。”

——《挚友》

这是小说《挚友》结尾时,川端对这对好友分别的描述,谁都想不到,这个中年男性能对少女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着这样细腻的呈现。也只有这样的纯粹的美与真挚的爱,才能治愈成人小说中的“阴郁”与“病态”。

回到标题,川端的少女文学真的猛男劝退吗?恰恰相反,它让文学爱好者们看到了川端另一张常常被漏视的面孔:温暖,甘美,平易近人,满满的少女趣味。没有S小说的川端康成,不是完整的川端康成。

那么,川端的少女趣味和S文学,从何而来?

2、川端康成的“少女情结”从何而来

川端康成当然不是毫无理由地踏入少女文学圈的。他对少女的执著,首先源自日本人对少女樱花一样娇弱而纯洁风韵的集体性迷恋,其次,来自于他那“孤儿的感情”——充满创伤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

川端康成最后作品,川端康成晚年有争议的作品(5)

川端康成

川端的童年与少年时期,都是在生死别离中度过的:一岁丧父,两岁丧母,七岁时祖母病故,十一岁时姐姐去世,十四岁时祖父与世长辞,爱的缺失使他格外渴望得到少女母亲一般温柔的理解与同情,依恋女性成为他童年疗愈和自我救赎的方式,最终在他少女文学的创作里,化作了对纯真与温情的呼唤。

而着重描写“少女之爱”的S小说,绝不像它听起来那样柔软无力,恰恰相反,它是日本女性主义运动难能可贵的成果。

19世纪末,日本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西方思想与生产技术的传入,一方面为日本带来了女性主义思想启蒙,另一方面也让资本主义父权制全面蔓延。为了将女性束缚在家中,贤妻良母的思想教育广泛推行,女性陷入了比封建社会更严密的父权制罗网之中。

少女文学,由此萌生。

川端康成最后作品,川端康成晚年有争议的作品(6)

图片选自电影《少女》

吉屋信子的《花物语》,就是这场轰轰烈烈运动的先声,吉屋的作品,多以少女的同性爱为主题,她与川端的少女小说,描述的都是学生时代少女敏感纤细的内心世界,这里几乎没有男性的身影,只有少女纤美的躯体和洁净的灵魂,她们彼此憧憬、忠诚陪伴。本田和子说,少女的学生时代,是延期偿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女孩可以暂时抛开社会对她们的期望,享受社会容许她们享受的短暂的少女时光。

少女文学,让女性在贤妻良母的身份之外,找到更加自由的、更值得向往的生存方式,日本女性对父权的抗衡,也因少女文学而更加活泼,它甚至通过小说、动画、漫画、游戏的媒介,走向全世界,而川端康成的作品,无疑是这段历史里最绚烂的一笔,也是除了他的纯文学代表作外,最值得剖读的篇章。

3、“幻影般的作品”:川端康成最后一部少女小说

作为川端康成最后一部少女小说,《挚友》的问世来得太迟,这篇小说1954年连载于小学馆发行的《女学生之友》上,鲜为人知,直到 2017 年复刻后才重见天日, 被誉为“幻影般的作品”。

川端康成最后作品,川端康成晚年有争议的作品(7)

图片选自电影《少女》

《挚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每天在门前的街角所遇见的邻家少女,甚至就是青春时代懵懂而美好的我们自己。

容貌相似但性格迥异的惠美和霞美,彼此憧憬倾慕,会因为第三个朋友的出现嫉妒得要命,可只要对方轻轻一哄,“一种久违的眷恋就像热水般弥漫”。这是只有女生才有过体会的感情,它无限接近于柏拉图式的同性爱,微妙暧昧,隐秘纯粹。川端康成真和他的文字,真的太懂少女心了。

“霞美是个情绪化的人,就像是容易破碎的玻璃制品。直到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惠美才注意到霞美的这一点。不过,在那之前,惠美的恬静早已温暖地包裹住了霞美的敏感。”

多么幸运啊,我这样的敏感脆弱的易碎品,在被冷空气袭击破裂之前,得到了你温柔的包容。

川端康成最后作品,川端康成晚年有争议的作品(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