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总觉得,提起川端康成,也许不应该从“死亡”开始。
很多人都记不清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川端康成,一代又一代人,仿佛一个魔咒,沉迷于哀婉凄丽的文字之中。
就像他的《雪国》,有着令人惊艳的开头:“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多么简洁而唯美,而此后日本女孩的出场,更是令人为之一震。
“姑娘将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向远方呼唤似地喊道:‘站长先生,站长先生!’”
“岛村心想:已经这么冷了吗?他向窗外望去,只见铁路人员当作临时宿舍的木板房,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山脚下,给人一种冷寂的感觉。”
“那边的白雪,早已被黑暗吞噬了。”
川端康成
其实,在《雪国》开头中的“冷寂”与“吞噬”,已经早早表现出了川端康成对于这个世界的绝望。
1972年4月16日,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到四年的时间,73岁的川端康成以自*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如果你读懂了这份“绝望”,也许就能明白,为何川端康成会在古稀之年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乐曲的前奏,总是乏味的,人们都期待着后面辉煌的乐章,可听众不知道,作曲家在前奏中已经为整个乐曲定了基调。
川端康成
诚然,童年时的遭遇,会伴随人的一生,而自*的原因往往和其童年的创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川端康成2岁丧父,4岁丧母,7岁祖母去世,10岁又失去了姐姐,唯一可以相依为命的,是眼瞎耳背的年迈的祖父。
对于幼时的川端康成来说,“家”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他的记忆里没有亲情的味道,所谓“爱”,也不过是一个抽象的错觉。
关于他的家庭,没有什么可以描述,他对亲人的印象,就像黑夜里被月光投射的一个个影子,似乎存在过,却又很快消融在无尽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