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首先要做的,就是减轻自己的知识负荷量,停止学习。
问个问题啊:
大家觉得,大部分人没办法做到「知行合一」是为什么呢?
你们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因为懒呗。
懒,确实是一个因素,但它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
因为对于懒到极致的人而言,他连学习的*都没有,就更别提应用了。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另一个原因:
那些爱学习胖友,之所以无法把学习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其实是因为没!时!间!
别想歪哈,我不是说因为工作太忙了,所以没时间,而是:我们手里和眼里堆的知识太多了,所以没时间。
我们怕输给同龄人,于是,想赶紧学完这个就学那个,以至于没留足够的时间来上手操作。
这是导致我们「知多行少」的第一个原因:只有时间学,没有时间用。
第二个原因则是偏向心理层面的。
有研究表明,我们的神经硬件可能无法区分想法和行动。
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调侃的:收藏了就等于做过了。
不过,这不是因为我们刻意不去做,而是,我们的大脑可能真的无法区分,到底只是想了一下,还是已经实践过了。
那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就是: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释放出更多可实践的时间。
我知道,看完这个解决方案,很多胖友会有疑问:少学一点,那我岂不是懂的更少了吗?
还是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论证哈:为什么学得越少,却对自己的影响和改变越多。
老粉都知道,我2017年在给得到APP写讲书稿。
在写讲书稿之前,我是个阅读小白,没读过几本书,也对自己即将要涉足的“心理学讲书”领域一窍不通。
刚开始,我特别想买一些心理学课程,什么认知心理学啊,社会心理学啊,行为心理学啊,来帮助自己快速进入这个领域。
但主编说:可以,但没必要。
于是,我放弃了那种大量买课,迅速把知识补齐的方法,而是老老实实地啃了四五本经典书籍,每一本书都反复阅读四五遍,做笔记四五遍,再雕琢稿件四五遍。
然后呢,当我写完这几本书,再去接触其它同类书籍的时候,我发现:
唉,怎么这些书里来来去去都是这几个知识点,这几个实验?
现在的人,很喜欢制造知识焦虑。
但最近两年,不管是看写作类的书籍,还是个人成长类的书籍,我越来越感受深刻的就是:
知识就那么几个,每个领域,看五六本经典书籍,就足够了解了。
其它衍生出来的书,其实反反复复都在讲同一个概念,只不过是换了个名词而已。
所以,不要纠结自己是不是落了什么知识没学,不存在的!
学习,是一个「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
前阵子,有个粉丝问我:
教主,我想写干货文章,可是我脑子里没有那么多干货,怎么办啊?我可以直接找书里的干货吗?理解之后再写出来的那种。
我回:不可以。
你可以去书里找干货,但并不是找到之后就立马写出来。
因为在「找到」和「输出」之间,还缺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处理」。
这个「处理」环节要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