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问问你脑子里有没有理解这个知识;而是指:你有没有拿这个知识去做实验。
举个例子哈。
我很喜欢写干货文章,其中的一点原因是:我想做一个能给读者带来价值的公众号。
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原因:我喜欢这种「验证知识正确性」的快感。
我会把写干货当成做实验一样,每次只要在书里看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就立马记下来,然后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去尝试,尝试完再得出结论,把心得分享给读者。
其实大家都可以看得到,在这个公众号里,几乎每一篇文章,我都能拿自己的经历来做辅助说明,而每一次讲出来的干货,也都是自己真真切切实践过的。
这不是因为我之前的经历很多,而是因为我会想办法验证知识,创造经历。
所以,其实这么讲下来,我写作的过程更像是学习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不是读者。因为我输入了,处理了,也输出了。
说到这里,让学习有效果的第二个要点就出来了:强制自己去输出。
比方说,你可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写出来,分享给大家;比方说,你可以看完某本书之后,给自己布置个小任务,把里面的技巧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比方说,你可以学完一门技能之后,教给身边对这个技能感兴趣的朋友。
之前,我很喜欢一位PPT大神,叫许岑,他的学习方法就是:
学会用间隔性重复来调动行动我今天学了视频剪辑,那我不止要动手操作一遍,而且还要录制一个视频剪辑教程,挂在网上,以付费或不付费的形式分享给其他网友。
对于「知行合一」这件事,最怕的就是自己动不起来。
怎么办呢?
在《知道做到》这本书里,作者说:
克服所有知行差距的关键,就是6个字,重复!重复!重复!它们可以帮我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等等,重复不就是一个词吗?为什么非得说3次?
因为这里的「重复」指的是「间隔性重复」。
第一,隔段时间就要重复接触这个信息,直到它沉淀下来,才可以启发你的行动;
第二,今天就重复100遍,没用;有用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之后再次重复。
为什么说只有间隔性重复才可以调动我们的行动?
还是举我的例子哈。
我知道短视频现在是红利期,但我就是行动不起来,该怎么办?
第一天晚上,我爬在床上刷小视频刷到半夜2点,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样的视频我也能做,加油,努力!
第二天,我就没有那么激动了,甚至把这件事抛到了脑后。
到了第三天,我又看到一篇文章,说一定要进军短视频市场。然后,我立马打开了抖音,认真地刷视频,干劲满满,但始终没把这件事落实到行动上。
到了第四天,第五天,当我一次又一次地接触到短视频非做不可的信息时,我的行动在慢慢被点燃,并且我还主动去看素人崛起的视频,去找刺激点。
慢慢地,做短视频这件事终于提上日程了。到现在,我的第一支视频也快剪完了。
知道不等于做到。而想要做到,其实很多时候靠的不是毅力,而是一次次的刺激。
想让想法变成行动,想让知识变成行动,就一定一定要学会间隔性重复!
肯·布兰佳说,一般情况下,把一个知识or思想间隔性重复6次,就足以改变你自己。
- 第一次,你会立刻拒绝,因为这个想法跟你之前的想法有些冲突;
- 第二次,你会进行抵制,因为你仍然无法接受这个想法;
- 第三次,你会部分接受,但在应用的时候依然有所保留;
- 第四次,你会完全接受,因为你感觉这个想法和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一致;
- 第五次,你会将这个想法部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慢慢转化为自己的想法;
- 第六次,你会想这个想法会据为己有,完全吸收,甚至传播给他人。
一句话很难让一个人产生持久的变化,它必须不断地被重复,重复,重复。
——
最后还想说一句,我们之所以不想行动,其实还因为: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知道的往往只是“道理”,而真正做到却需要“方法”。
其实这就是我坚持写「有小方法」的干货文的原因啊。
我希望,我的每篇文章不止是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个事,有这么个理论;而是每一篇都能提供几个切切实实能让你行动起来的小技巧。
之前看到朋友圈有个妹子说:
现在的文章很多都是停留在阐述现象,或者讲讲为什么的层面,但真正的how,如果去做,却很少提及。
我想把how这一点,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