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者见面会上,总会有小学生家长很焦虑地问我,如何让她的孩子不要总是看小说、童话之类故事书,而是让孩子去读一些“有思想的书”。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无异于在揠苗助长,这不但反映出家长们所持有的功利性阅读的思想,还反映出家长对儿童文学的无知、对儿童教育的无知。
我也经常接到孩子们的投诉,父母强制他们阅读一些书籍的行为让他们感到委屈又生气。目前国内成年人的阅读状况并不乐观,父母只是一味地逼迫孩子去读“名著”,这样简单而又盲目的家长式命令,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有多少父母都是这样,不假思索地随大溜去逼迫孩子读自己指定的书籍,结果却伤害了孩子才刚刚萌发的阅读热情,损毁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当然我也遇到过真心喜欢名著的孩子,我认识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孩,他痴迷《三国演义》,达到对书中的内容信手拈来、倒背如流的地步了。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起点都不一样,正所谓殊途同归,尊重孩子的阅读情趣,合理引导阅读方向比强制性的阅读命令与功利心重要得多。
我曾受邀参加过电视台的一档少儿读书节目,这是一台带有读书竞赛性质的栏目。令我诧异的是,孩子们展示的书中,几乎没有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书籍,他们侃侃而谈的都是成人书籍,甚至包括内容深奥的《时间简史》《菜根谭》《百年孤独》,我很疑惑他们谈的读后感到底是自己写的,还是背后的成年人代笔。听一位编导告诉我,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会谈及自己读的儿童读物,但家长们很快就发现,评委导向是赞同孩子们去读那些深奥的有思想深度的书籍的,这样的读书少年容易获奖,于是节目就成了今天的风格。我想,评委们的愿望或许都是好的,可惜他们没有儿童本位的意识,作为少儿节目的评委,他们的导向只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说谎和造假,也容易导致孩子们因为读物的艰涩而放弃阅读。而我也充分意识到,在中国,发现儿童、尊重儿童,依然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当然,随着我的作品伴随着两代孩子的成长,我也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家长们在孩子阅读态度上的变化。以我举办读者见面会最为频繁的广东地区为例,记得十年前我去那里的时候,往往是一帮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自己跑来见我,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是避开父母偷偷前来的,因为父母并不赞同他们的课外阅读,当然更不同意他们浪费时间去见作家。而在近几年,我每年去到南国书香节,在琶洲体育馆,面对台下熙熙攘攘的读者,我发现那些面孔不单是孩子,大人的面孔并不少于孩子,他们都是陪伴孩子来的家长,而且他们是和孩子一起来“追星”的,甚至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有事来不了,受到孩子委托,郑重其事地前来索要我的签名,他们对孩子阅读的尊重态度非常明显,也让我看到了更年青一代的中国家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秉持着尊重和民主的态度,所以才有对孩子阅读的尊重和鼓励。所以正如我所看到的,这十多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阅读,这和政府、学校以及家长共同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阅读对于孩子们的最大意义,是让他们享有一个开阔自由的精神世界,养成独立思考的精神,为一生的幸福打造精神底色。
可以说,引领儿童阅读,是为他们播下幸福的种子。
(作者系安徽大学副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