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易也翻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原文及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9 03:02:26

明 张穆 牧牛图册·无碍 纸本设色

23.7×17.7cm

杨铨先生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现今流行的另一关于《牧牛图颂》的版本为宋代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此图颂亦为十图,每图一偈语,十个阶段分别是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人牛不见、返本还源、入廛垂手。第八个阶段的“人牛不见”,等同于普明版的“双泯”,而之后的“返本还源”“入廛垂手”,宣扬的是个人觉行圆满后,仍需再入尘世,将所得所悟度化他人,引导他人共享解脱。廓庵禅师的版本比普明禅师的版本更符合大乘佛教的终极关怀。在今天,廓庵版本更受禅宗的临济宗钟爱,而普明版本则更受禅宗的曹洞宗喜爱。

天下有道丘不易也翻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原文及翻译(9)

明 张穆 牧牛图册·任运 纸本设色

23.7×17.7cm

杨铨先生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天下有道丘不易也翻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原文及翻译(10)

明 张穆 牧牛图册·任运 纸本设色

23.7×17.7cm

杨铨先生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然而在明中期至清代(至少在康熙年间以前),廓庵的版本并不流行。宏禅师在普明《牧牛图颂》的序言提道:“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亦为图者十。与今大同小异。并及教中分别进修次第。可比例而知者。俱附末简。以便参考。”宏禅师认为“与今大同小异”的提法值得商榷。但这段话证明了廓庵禅师的版本在明代也有所见,但并不流行。编者为方便信众参考,也将其图附录于后,然而仅有其图而无其颂偈。康熙年间迦陵性音法师重刊《牧牛图颂》时,在《跋》中称:“梁山远原唱,吾师梦老人觅之四十载未获一见。主南涧日始得于幻舟和尚所,喜不自胜。但原本蠹邮数字,遂空之。”可见廓庵禅师版的《十牛图颂》在清初仍然不流行,很长一段时间有图无颂,至康熙时才图、颂相合。现今最早图文并茂的廓庵禅师《十牛图颂》,见藏于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松本文三郎(公元1869—1944年)旧藏的五山版。据日本学者柳田圣山的研究,从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至室町时代(公元1338—1573年)日本受宋代禅宗的影响,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传入并流行,而直至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初期,因有宏再版的传入,普明本的《十牛图颂》才为人知晓。与日本的情况相反的是,明清时期在中国流行的是普明的版本,约至清初,廓庵的版本才重新引起重视。

明末清初张穆的《牧牛图册》,当以其时盛行的普明禅师《牧牛图颂》为蓝本,而又有所创作发挥。张穆《牧牛图册》每一帧所表现的人与牛互动的情节与刻本一致。但对比两种“牧牛图”,首先,不难发现张穆的《牧牛图册》明显缺失了禅宗对“牛”(人心)从全黑到全白的渐变过程,仅在第八幅“相忘”中,绘以全白的牛,暗扣解题偈语“白牛常在白云中”。其次,张穆笔下的山水背景,诸如树木、山石以及牧童短衣短裤的打扮,均有岭南乡村的感觉。李焕真女士也因此认为张穆描绘的是岭南乡间牧牛的情景。由此可见,画家在参考典籍的同时,融合了自身对佛学的理解以及个人的艺术创作经验、生活体验。

天下有道丘不易也翻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原文及翻译(11)

明 张穆 牧牛图册·相忘 纸本设色

23.7×17.7cm

杨铨先生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天下有道丘不易也翻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原文及翻译(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