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从课本中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当时只觉得孔乙己的一副穷酸相太可笑。多年后,重读这篇经典,却发现那个穿长衫吃着茴香豆用手指蘸酒写 “茴”字的四种写法的人身上竟然有自己的影子,或者说自己身上有他的影子。不禁感到阵阵凉意:难道自己竟活成了孔乙己的样子?
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们就以孔乙己这位文学史中的“古人”为镜,照鉴一下自己,探讨一下重读孔乙己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和精神世界矛盾下的沦陷与“坚守”探讨重读孔乙己的现实意义之前,我们首先要看一下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鲁迅先生一句话就将孔乙己从外到内都介绍完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要分析孔乙己在精神和物质矛盾下的沦陷与坚守,从这一句话出发就足够了。
01 现实世界的悲剧
咸亨酒店里喝酒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短衣帮,也就是做工的人,他们生活一般比较潦倒,只能买了酒站着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人,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能够买了酒菜去店里坐下慢慢喝。而孔乙己不属于这两种人中的任何一种。他是现实世界里的短衣帮,也是精神世界里的穿长衫的人。
现实世界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是一个悲剧。他读过书,但考不上秀才;他经济潦倒,只能站着喝酒,唯一一件长衫也“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没有一技之长,抄书的营生也因为“窃书”丢了去。最后,他成了众人取笑的对象:“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现实世界里的孔乙己,是当时很多底层知识分子的传神写照,他们无法养活自己,更不要谈活得体面,就这么得过且过地混过自己的一生。
02 精神世界的笑话
孔乙己是读过书的人,这是他在残酷的现实世界坚持下去的唯一信念,也是他在毫无尊严可言的人生中唯一仅仅握住的一点自尊。但也是因为这仅有的一点“坚守”,使孔乙己的精神世界也成了一个笑话。
孔乙己精神世界的“坚守”是一种固步自封的滑稽。孔乙己的确读过书,但他应该是个书呆子,读不出书的真谛,所以他体现自己是个读书人的方式就是穿长衫、写“茴”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他所“坚守”的,其实是读书人的身份。他认为只要穿了长衫、会写“茴”字的四种写法,他就和短衣帮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这种形式上的“坚守”并不会使他和短衣帮有任何差别。
孔乙己的确也保持了一些读书人应有的样子,比如他会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他很少拖欠酒钱,但也仅此而已了。孔乙己的精神世界和他的现实世界一样潦倒,只是他用长衫做了精神世界的遮羞布,说到底是一种自欺欺人。
二、重读孔乙己的现实意义鲁迅先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他所刻画的人物,是基于他对民族文化属性的全面审视,这种审视,渗透到文化的血液里、骨髓里。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所以在今天,我们依旧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孔乙己的影子。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下孔乙己对当下的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
01 精神世界的坚守:人总该梦点什么
每个人都曾有过梦想和抱负,有过执着和坚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压力出现:房子、车子、票子、孩子,我们开始疲于奔波,因为现实在推着我们前进。现实同样使我们变得脆弱,就像孔乙己的可怜自尊,一句“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就可以击垮。我们不再经得起风浪,于是变得安于现状,企求平稳。最后,热血不再,梦想蒙尘,我们只能把昔日做过的梦、读过的诗、造过的句变成酒桌饭局上的谈资,一句“想当年,我也……”大谈当年勇。这时的我们,和写“茴”字四种写法的孔乙己又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大部分现代人的写照。
如果你责备他们精神贫瘠,那他们肯定要说了:“我连养活自己都费劲,还谈什么精神生活。”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递进。一般来说,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了,人就会自动向高层次需求迈进。正因为这样,“先满足物质生活再满足精神生活”的说法才看上去那么不可动摇。其实我们忽略了一点,马斯洛需求理论里五种需求的顺序并非严格固定的,也就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可以并行发展的。
一个人是否去追求精神世界和他的物质世界发展水平无关,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主观意愿。说到这里,我们也并不是提倡“孔乙己式”的精神世界,因为那种精神世界是病态的,是自欺欺人的。我们所提倡的精神世界,不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臆想,而是能够与物质世界共存共生,二者相辅相成,让我们在脚踏实地的同时又能仰望星空。
02 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人不能总在梦中
孔乙己最大的悲剧在于他完全沉迷于自己读书人的精神世界里而无法脱身。这体现在当下,正是那些“键盘侠”、“杠精”,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与别人的论战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自然也就无法找到意义、实现价值。
人不能总活在梦里,因为清醒才是人生的常态。在这一点上,阿城《棋王》里的王一生就远比孔乙己更值得我们学习。
王一生热爱下棋,下棋就是他的整个精神世界,因此得了个“棋呆子”的绰号。他下起棋来如痴如醉,但并未走火入魔,也没有到不识人间烟火的状态,一个极其重要的体现就是他对吃很虔诚、很谨慎。如果说下棋在王一生的世界里是第一位的,那么吃就是第二位的。王一生这种“吃饱了下棋”比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喝酒”不知要高明到哪里去了。
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是可以而且应当共存共生的,最好的状态不是划定一个界限,而是确立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二者不是谁有谁无,而是谁多谁少。在人生不同的时期,面对不同的境遇,选择不一样的平衡状态,才能实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共同发展,缺少任何一个,人生都是不完整的。
三、结语当下社会,物质基本满足,精神普遍贫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有没有活成孔乙己。物质让我们能够生存,精神让我们学会生活,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是胡天八月,用阅读品味人生,用文字创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