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广府文化兼容并包,既承百越基因,更受中原文化哺育及西方文化影响。是什么带来这些璀璨文化的种子?
古驿道与海上丝绸之路功不可没!
两千多年来,翻越南岭的众多古驿道打破地理限制,逐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通过水陆转换,联系中原及海外的南粤古驿道脉络。其通往粤北、粤东、粤西,南下大洋,一头穿越南岭,北联长江流域和中原腹地,借由京杭大运河沟通整个北方地区;另一头则接起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
由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驿道源源不断将中原的商品、文化、人才输送到南方;同时,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外多元文化,又从广州通过南粤古驿道,不断传送至内地,开启了中外对话、交流、贸易的窗口。
时至今日,驿道早已超越了水陆概念。广州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再一次站上了历史的新起点。
南粤古驿道驿站分布图
秦汉
广州古道初长成
五路古驿道 直达赵佗城
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绵绵细雨并未改变记者探访北京路千年古道的计划。在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管理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一位年轻的千年古道守护者——90后广州囡、工作人员杨笛。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空乘,到访过世界各大都会,我以为自己已领略了最美的风景。后来,我返穗工作,成了北京路千年古道的守护者。真正走近她、了解她后才发现,原来世界级的风景就在我身边!”杨笛与记者一同漫步于北京路,如数家珍般描述:广州建城2000多年来,城市中轴线从未偏移过,脚下5米深的地方,11层5个朝代的道路遗址层层叠叠。脚下尽是宝,这里也是广州最容易“走宝”(粤语,意即“看走眼,错失宝贝”)的地方……
古驿道路线图
凝望北京路千年古道,记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秦朝。秦朝修建古驿道,主要目的是以“修路”定乾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任嚣、赵佗挥师南下,在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间筑驰道,修灵渠,一举统一岭南。任嚣、赵佗等人建城后,巧妙利用天然水系,建设了城内外水陆驿道系统,并开东、西、南三城门与三向驿路接驳,形成今北京路、中山路一带“丁”字道路结构。
赵佗继任南海郡尉后,曾两次自立为王。陆贾两次出使南越国,成功劝说赵佗归汉,岭南重归中原王朝版图。如果当时有导航,陆贾走官道进入广州城,路径或许是这样的:从中原出发至湖南,先翻过越城岭山脉,渡灵渠,经西江、北江,过三水,最终来到番禺城西面水道,从陆贾城码头(今南源街)登陆,筑泥城等候。最后从城西水驿入城,来到西汉南越国宫署。
汉代开辟新的水路古驿道,实现了国内与国际交通干线的衔接联通。那时,先民可从番禺城远航至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印度、锡兰等地,远洋商道使海上贸易从无到有,渐渐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