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山西省平定县,有一种很普通的居家饮食,做法相当简单:开锅之后,下入倭瓜、红薯,稍后下入小米,待小米煮至八成熟时,慢慢撒入玉米面。一边撒,一边用勺子沿锅内边沿搅动,倭瓜红薯便煮成糊状,和玉米面渗在一起,很香很黏,泛出一种金玉般洁净的颜色。
山西平定美食:玉米糁
吃的时候要趁热,就一碟茴子白酸菜,炒一盘山药丝丝也好,不肥不腻,不寡不淡,香里带甜,耐饥抗饿。
在过去,乡人的早餐,一年四季,差不多每天都是这种饭食。
这种饭食,乡人称之为sa,读音大致跟"撒"差不多。
但是这个"sa"字到底怎么写,百十年来,可把乡人愁坏了,康熙字典都翻烂了,最后也没对上号。
山西平定美食:玉米糁
有些人写作"撒",有些人写作"散",有些人写作"洒",有些人多念了几天书,觉得既然是一种食物,就应该带个食字旁,便"皓首穷经",从故纸堆里找出一个"馓"字来。
还有一个"糁"字,其义其音当与这种饭食极其相近,只是乡人鲜有问津。
那么,"馓"和"糁",哪一个字才是这种食物的本字呢?
馓,是一种水分极少的冷食馓,普通话读作sǎn(音伞),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大概在汉朝就出现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馓,熬稻餦餭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
馓,普通话读作sǎn,一种油炸食品
餦餭(zhāng huáng,音张皇),就是指饴糖,汉以前普遍称之为"饧(xíng,音形)",是民间常见的甜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馓,是一种用稻米制成的甜食,这种甜食是一种淀粉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饴糖。
汉代史游《急就篇》有"枣杏瓜棣馓饴饧"的记载,唐人颜师古注云:"馓之言散也。熬稻米饭使发散也。"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说,把糯米熬成很烂的粥,使之成为餦餭,也就是变甜了,再将其煎干,即成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