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中知道,煮肉用香料,起因很简单,为了去掉肉的腥臊恶臭。因为很贵重,成为贵族的口味选择,和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
⒉牛肉本身的味道不需要改变,煮熟就好。
厨师的祖师爷伊尹,对鱼肉味道的定性,至今还是经典:
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这段话记录在《吕氏春秋·本味篇》里,意思是三大类能吃的动物里,水里的肉腥,食肉的肉臊,食草的肉膻。不论什么味道,都有原因的啊。所谓不好的味道,其实是人们不乐意接受的,就要用很多的方法去改变,并不是非得用香料。譬如周代,除了周八珍这等极端奢侈食物,一般都是白水熬螺蛳,煮熟的肉蘸了酱料吃。
直到如今,这一古朴煮肉法依然在很多地区流行,尤其在牧区,没说煮牛羊肉放香料的。可人家的牛肉格外好吃,比你许多香料煮出来的还好吃。排除肉的因素,至少说明煮牛肉可以不放任何香料,也不需要前期腌制。
⒊饭店为什么要用香料。
在我国烹饪历史上,厨艺共分三大层次:皇家御菜、民间家常和市井江湖。中餐艺术就是依此循环,不断进化而自成体系,所以美食世界领先。
一道菜首选起于民间家常,像麻婆豆腐。有了名气会被市井饭店选取,好争取更多食客。等到饭店经营到有江湖名声后,会传到皇宫,然后化羽成蝶,像满汉全席。菜式就这样完成升华,由农家菜逐步晋级皇家菜,然后会回归民间,反哺百姓。
这其中,江湖饭店的作用,就是把朴实无华的农家菜,进行涂脂抹粉各种打扮。成功了,会被宫里选中跳龙门;不成功,也会花里胡哨的招蜂引蝶,自有一帮浪子喜爱。
所以,“花里胡哨”就是江湖菜的特色,好不好吃先放一边,颜色很艳、形状很奇、味道很香。进我店里来,总有一款吸引你。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香料的大量使用,多远都能闻到香。譬如一般不需要的味精,他们会见菜就加,还很多,成勺的往里加。
有经验的厨师,煮肉放料都比较谨慎,能少则少,目的是要得到食材的原味。所谓的原味,就是从收拾煮肉,一直到吃的时候,还是牛肉本来味道,然后再调和成自己喜欢的美食味道。
那么,原味怎么保持?我们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⒈牛肉的原味。
牛肉本来的味道,按照伊尹的论断,吃草的动物肉味膻,煮的时候就要用到去膻的调味料。前面说过,古人和如今的草原牧区,煮牛肉不怎么用到调味料,完全不要香料。可是牧民煮的确实香,比饭店街头用很多香料煮的还好吃。有人把原因归纳到牛肉的质量,说是人家的牛吃草药,喝泉水,内地牛吃粮食,肉就没草原的好。
这个理论并不成立。因为牧区煮肉就不放香料,和我们多放香料的做法恰恰相反,证明牛肉的好吃不好吃与香料没有直接关系,事实结果是不放香料的好吃。那么,牛肉好吃的定义就出来了:
原味,不是加了香料的味。
⒉保持住原味的办法。
我们在厨房经历中,都有这么个体会:鸡鱼鸭肉,生的时候腥的腥,臊的臊,膻的膻,臭的臭。第一反应就是要想办法把这怪味去掉。会采取多种办法,腌制、焯水、加料煮。这个本能性的做法,促成了香料的使用,当然会被饭店放大,就成了煮肉的必须,而且只会多放,不会少放。然后又被家庭厨房借鉴模仿,致使煮肉加香料成了固定模板。
我们可以做个煮牛肉试验,不放任何调味料,包括食盐,接着往下操作,会发现如此现象:生肉闻着腥和膻,水里煮了,水开撇去浮沫,转小火5分钟就没了腥味,10分钟出来肉香,然后一阵比一阵香味浓郁,40分钟就纯纯的牛肉清香,没有丝毫的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