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工作完毕后,残破桥身的修复工作却成了一个难题,文化部考察组提出自己的修葺方案:希望能够保存赵州桥的旧观,在风化残破极其严重的地方更换新石料,其他地方则能修则修。
这个方案的要点在于保留赵州桥的古桥外观,尽可能地从保护入手,少拆少建,同时他们主张利用原桥的旧技术,不要做过多干预。
这一想法虽然完美,可实施起来却有难度,且不说现如今拨款资金不够,光是在原有基础上修复巩固,当年的技术水平也不过关。
再加上如今修桥,任务紧迫,如若一拖再拖,等到桥全部崩塌,后果会更为严重。
因此修复部门决定先以现状加固为主,予以适当整理。
在打捞过程之中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旧石料,全部被送入了博物馆,能够使用的旧材料也不多,再加上古代工艺的失传,加固也只能使用现代工艺,约百分之八十七的材料是采购的新石料,这几乎已经算是对赵州桥的重建。
赵州桥的桥面侧墙、四个小拱、护拱石、两圈主拱和部分桥台石,悉数被拆除重修。
而桥体的栏杆栏板部分也被拆除重置,全面修复了早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坍塌的东侧三道桥拱圈,和其他拱圈的松动问题。
对原本腰间铁链接拱石也进行改造,除了外表,其里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加固。
在混凝土连接下,赵州桥整个成为一整体,增加了桥面与桥墩的承重力。
根据统计,在参与修缮的460多方修缮石料中,新石料就有约400方,旧料只有约60方。
历经千年磨损的桥面石板,在这次修葺之中也被全数更换,为了营造古典氛围,施工人员还专门用车轮压出斑驳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