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深入理解:
(1)理解两个含义丰富的词语:浮云 最高层
浮云:
本义是指空中漂浮的云雾。但是,就一般的自然现象,如果有云雾的日子,即使是身处高层,云层也会阻挡远望的视线。坐过飞机的同学,这种印象更为清晰,越高云雾越浓,越望不清前路。那么,它的深层意思是什么呢?这就要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浮云"的深层含义分析:王安石写作此诗的时候,刚刚30出头,其所处的政治环境也还没有后来变法时候的艰险。"浮云"传统的象征意义,是比喻奸佞小人。但从本诗的创作背景来看,此处的"浮云"未必就实指某人某事。于是,它可以比喻前行中的困难,也可以比喻欺骗虚伪,当然也可以比喻奸佞小人,或者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等等。
所以,本诗中的"浮云"一词,具有双关意义。
最高层:
根据上面的分析,这里的"最高层"也不是实指,也具有象征意义,是诗人在标举一种高度。这种高度可以是知识之丰,见识之广,能力之强,方法之当,观点之正,道德之美,精神境界之高。一个人具备了这些"高",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就不会被眼前的虚假现像欺骗和诱惑,就能更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深层次的主题理解:诗人借塔之高来表达一种观点,只要具备了正确的观点方法,具备了广博的只适合见识,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就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就不会被眼前的虚假现像欺骗和诱惑,就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这样看来,年轻时的王安石写《登飞来峰》和年轻时的杜甫写《望岳》,都是在抒写一种年轻时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与我们写作时深化中心一样,未别是实指,而是写作的需要。
5.赏析本诗的写作方法:
夸张:第一句的"千寻"是夸张。
铺垫:第一二句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塔极高,都是为得出第三四句的哲理做铺垫。
象征:上文已经分析过的"浮云""最高层"的双重含义。
托物言志:借站在高塔上,言自己将追求更高。
六、学习《己亥杂诗》(一)理解诗意:
1.读文下注释。
2.读补充词解:
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东指:当时作者是由北京返回杭州,应该是南下。这里说东指,不知道该怎样理解,我没查到资料。同学们可以留意一下,有新的发现就告诉我。
更护花:更加养育好花木,使花木来年开出更多更艳的花。
3.结合文下注释和我的补充注释,结合作者简介,借助意象想意境,理解诗歌的意思和主题。
(1)文下注释一告诉了写作背景,所以后面的理解就变得简单。为了同学们更有深度的理解,请同学们注意第一个注释中的1939年。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头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
(2)作者补充介绍: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但他受到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诗人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他的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他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有《龚自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