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影视作品为了让观众牢记国耻发愤图强而将北洋舰队官兵同他们的对手伊东祐亨、东乡平八郎刻意塑造为英国皇家海军学校的同学以象征甲午战前中日两国海军之间的竞争关系。然而实际上伊东祐亨压根没有赴英留学的经历。至于东乡平八郎倒是于1871年赴英留学,可他读的是商船学校,而不是英国皇家海军学校。中国北洋舰队官兵赴英留学是在1877年,此时的东乡平八郎已前往船厂见习日本订购的扶桑舰的建造。
近年来关于甲午战争的影视作品中都言之凿凿声称日本把甲午战争中得自中国的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绝大部分用于兴办教育事业。这也许是为了强调教育兴国的理念,可实际上却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中有46.4%被用于扩充海军,15.6%用于扩充陆军,另有22.6%作为临时军事资金,也就是说84.6%的赔款被用于军事用途。即使在剩下的15.4%的份额中用于教育的比例也并不占大头。
我们知道在甲午战前明治天皇曾节衣缩食打造海军,皇后曾为海军建设而变卖首饰,不过在甲午战胜后日本皇室毫不客气拿走了赔款总额的5.5%作为自己的补偿。由于甲午战争中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因此又拨付了3.4%的殖民地经营开发资金。为支撑甲午战争而发行的1亿日元的国债也到了该偿还的时候,因此又拨付了0.9%的国债清理资金。为了预防日本整天地震或是火山喷发,所以预备了2.8%的防灾基金。
如果我们抛开以往这些错误理解,那么北洋海军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在甲午战争前中国的北洋海军曾是当时全球第九、亚洲第一的舰队。表面上北洋海军似乎更甚一筹,然而这也仅仅是表面上而已。事实上北洋海军的发展从1890年后实际上就已陷入停滞状态。到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水师的军舰多是组建之初购买的旧舰,日本海军大多装备新船且配有速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