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元年(762年),唐玄宗、唐肃宗相继逝世,唐代宗征调严武入朝修建二帝陵寝,高适代严武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尹。宝应二年(763年),吐蕃兵犯成都,高适率兵迎战,大败吐蕃,收复失地。
宝应三年(764年),唐代宗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平永王之乱。高适赴任途中,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会合于安陆,结盟誓师讨伐李璘。高适尚未到达广陵(江苏扬州),李璘已经败死。于是他指挥淮南部队参与援救睢阳的行动。
还京封侯
宝应四年(765年),高适从淮南返回长安,受到唐代宗的亲切接见和嘉奖。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县侯。他的诗歌创作也达到了巅峰,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等。
不久,高适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唐代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他的诗集《高常侍集》共收录诗歌一千三百余首,流传后世,为唐诗的瑰宝。
高适的一生,是一部唐朝的缩影,也是一部边塞诗人的传奇。他的诗歌既承载了盛唐的气势,又流露出苍凉与悲切的风格。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对后世诗人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中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