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易地扶贫搬迁申请几时能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18 14:31:22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明确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之一,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难度最大、投入最多的专项扶贫工程。“十三五”以来,我国用5年时间使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彻底摆脱贫困,有力推动了搬迁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助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继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的又一次伟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是人类迁徙史和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民情怀、宏大气魄和英明决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一、工作历程

2015年11月27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部署。**强调,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2015年12月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揭开了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序幕。

五年多来,**始终将易地扶贫搬迁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每年都深入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自然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考察调研,看望搬迁群众,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打赢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彰显了人民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为贯彻落实**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务院先后召开5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和1次工作推进会,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批示,汪洋、韩正、胡春华等领导同志多次调研指导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响鼓重锤、扎实推进。

易地扶贫搬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易地扶贫搬迁申请几时能批(1)

贵州大方县“奢香古镇”安置点

五年多来,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协同联动,创新政策,加大投入,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保障。22个有搬迁任务的省、区、市党委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攻克当地深度贫困问题的突破口,统筹谋划、精心部署、强力推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2015年,完成政策设计,出台工作方案,筹集建设资金,拉开千万人易地搬迁工作序幕;2016年,广泛宣讲政策,全面启动项目建设,各级制定规划方案推进实施;2017年,系统规范纠偏,启动专项稽察,对政策执行有偏差、工程推进不力的地区进行督导,避免系统性偏差和方向性问题;2018年,进入建设高峰,当年完成280万人、累计完成870万人安置住房建设任务,工程建设任务大头落地;2019年,推动工作重心从工程建设转向后续扶持,“十三五”建设任务基本完成;2020年,挂牌督战重点难点地区,决战决胜推动收官,960多万搬迁群众全部脱贫,如期高质量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推进实施、监督考核等工作体系全面建立,为决战决胜易地扶贫搬迁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百问百答》,研究出台资金筹措方案、安置住房面积标准、工程质量安全规范、配套设施建设要求、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复绿、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后续扶持、事中事后监管巡查等专项政策,构建起“四梁八柱”政策制度体系,让地方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创新筹资方式。引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和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大幅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提高住房建设补助标准,让最贫困的群众搬得起、搬得出。五年来,国家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00亿元,撬动专项建设基金、中长期低息贷款、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等各类融资资金约5200亿元,加上地方因同步搬迁而投入的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资金等,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充分保障了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需求。各地建立省级投融资主体和县级实施主体,按照“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的原则承接下达和管理使用搬迁资金。同时,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严查资金使用违纪违规行为,确保“阳光搬迁”“廉洁搬迁”。

三是规范项目管理。按照“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要求,督促指导各地对项目选址、勘查设计、地灾评估、合同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工程验收等环节工作作出相应规定。项目选址鼓励“靠县城、靠乡镇、靠园区、靠景区、靠中心村”,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和安置规模。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安全经济、环境整洁”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区施策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设中严把住房面积关、建设标准关、工程质量关,联合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让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舒心房。

四是狠抓后续扶持。遵循“一年建设、两年入住、三年脱贫”的规律,将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作为搬迁群众近期脱贫、远期致富的重要手段。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着力构筑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基层党建、社会融入“六大体系”。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指导地方分区分类精准施策,持续加大对各类安置点的帮扶力度,在扶贫产业培育、盘活资产资源、带贫益贫机制、公益岗位设置、外出务工组织、政策兜底保障、权证办理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确保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实现至少1人稳定就业,确保无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群体衣食无忧、应保尽保。

五是促进社会融入。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是一个长期过程。通过党建引领,以服务人、凝聚人、改变人为目的,以网格化、信息化、标准化为手段,构建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按照均等、普惠、便捷原则,为搬迁群众提供便利可及、全面周到的基本公共服务。通过感恩教育、公德教育、市民教育,开展文明创建、模范评比、邻里守望等活动,引导搬迁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思想观念和自主脱贫意识,推动各民族搬迁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易地扶贫搬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易地扶贫搬迁申请几时能批(2)

西藏墨竹工卡县搬迁群众在新居合影留念

六是有序拆旧复垦。按照“一户一宅”和“占新腾旧”原则,推动地方政府与搬迁群众签订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协议,合理约定旧房拆除过渡期,明确不同类型旧房拆除政策。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开展宅基地复垦复绿,恢复迁出区生态环境。鼓励各地对搬迁后退出的承包地和山林打包开发、规模经营,把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形成搬迁群众的“生态股”,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搬迁户长期收益。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政策,为地方政府融资还款提供来源。

七是严格督导检查。2016年以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扶贫专项审计、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民主监督等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行了全方位检查督导,确保政策执行不走偏、群众利益不受损、工作推进有章法。发展改革部门建立日常工作调度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通过专项稽察、拉网式大排查、常态化监管巡查、机动式核查等方式,对各地工程建设、搬迁安置、资金项目管理、后续发展等进行全方位督查督导。各地针对反馈问题,分阶段、分批次深入开展整改纠偏,确保工程质量和搬迁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二、主要成效

五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通过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推动全国近1/5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住房条件实现质的飞跃。全国累计建成集中安置点约3.5万个,建设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0.8平方米。广大贫困搬迁群众从以往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杈杈房、土窑洞、危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结构牢固、功能齐全、分区合理、干净整洁的新房。“十三五”全面评估核查国家验收组在80个县核查结果显示,搬迁群众入住率100%,住房质量安全验收率100%。贵州省望谟县麻山乡打务村搬迁群众王永庆说,“我家在麻山住了八辈子,穷了八辈子,到我这辈子总算搬出了穷山沟,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感谢党中央,感谢*”。

二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在建好搬迁群众安置住房的同时,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水电路讯气、绿化亮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卫生服务中心、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搬迁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五年多来,各地配套建设安置点内外道路8.9万公里、污水处理设施5万个、垃圾处理设施5.6万个;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十三五”全面评估核查国家验收组在80个县核查结果显示,搬迁群众就医条件改善率99.87%,小学生就学条件改善率99.02%,初中生就学条件改善率99.01%,安置点内道路通达、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通信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搬迁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结婚难等突出困难得到一揽子解决,广大搬迁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发自内心地感恩党和政府。搬迁群众普遍感慨:“从山上搬到山下,虽然距离只前进了十里路,但生活却进步了几十年”。

易地扶贫搬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易地扶贫搬迁申请几时能批(3)

广西环江县毛家园安置点配套建设的小学

三是社区管理服务优化提升。通过配套新建服务设施或依托迁入地中心村、行政村,实现了3.5万个安置点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安置点设立了警务室、便民超市、邮电所、银行、电商服务站、集贸市场,为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素质教育、促进社会融入提供了良好环境。部分万人以上的特大型安置点还设立了街道办事处。贵州省通过构建培训就业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文化服务、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实现了安置点基层组织、管理组织、文化活动场所和安全防控全覆盖。云南省昭通市构建“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创新建立“红黄绿”精细化服务、干部挂包联系、群众教育引导等机制,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是产业就业前景更加广阔。各地将组织外出务工作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的主渠道,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与用工地政府主动对接等方式,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组织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外出务工392.8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43.1万个、依托周边龙头企业带动就业6.84万人,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基本实现至少1人就业目标。“十三五”全面评估核查国家验收组随机入户核查的2333户中,户均就业2.09人。

五是乡村振兴示范作用逐步显现。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一切从搬迁群众利益出发,率先在居住、服务、管理、党建、文化、产业、就业、环境等乡村振兴战略涉及领域进行了探索实践。各地将安置点选址与国土空间布局、乡村布局调整相衔接。五年多来,建设农村安置点约3万个,农业安置人口460万人。按照“搬迁一个村寨、发展一个园区、打造一个景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思路,每个省份都涌现出一批具有乡村振兴示范作用的安置点,形成了以山西省宋家沟村、坊城新村,河南省铭泽社区,湖北省伍家台,湖南省矮寨、老洞,四川省白村、西厢村,贵州省阿妹戚托、野玉海,甘肃省陈家屲村,宁夏回族自治区弘德村,青海省德吉村为代表的一大批美丽乡村新样板。

易地扶贫搬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易地扶贫搬迁申请几时能批(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