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口感干柴,这句话其实道明了柴的原因,因为干,所以柴。
干可以用两种液体来补,水或者油,这篇文章里咱们只聊水,以后再说油。
以肉丝为例,肉丝切好,冲洗干净,攥干水分,这一步可以让腥味除去一大部分。
分批次往肉丝里加少量的水,用手指轻轻的抓揉,避免因用力过大把肉都抓断了。
抓到肉丝能把水都吃进去以后,就可以停止打水。
再加盐,生抽,黄酒抓匀入底味儿。
然后加淀粉抓匀,需要说明下,淀粉的作用是护水。
肉丝下锅后,表面的淀粉迅速熟化,会形成一层薄薄的城墙,阻止里面的水分流失。
这就跟脸皮厚的人,不容易红脸的道理是一样的。
然后加食用油封住,食用油也是护水,淀粉是在下锅后保护水,油则是在下锅前保护,阻挡水分蒸发。
以上呢,大概就是肉丝处理的一种通用方法,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菜,用到的肉丝都可以这样处理。
同理,肉片,肉丁,或者肉块如果用来炒的,也可以这样处理。
还有一事儿,打水打的更狠,就是调肉馅儿的时候。
为嘛饭店里的饺子,鲜嫩多汁,香而不腻。为嘛水汆丸子口感那么Q弹,都是因为水打的好。
这个时候,不光要打水的量把握好,打进去的水也不一样了。
往馅儿里打的水,已经不是纯净的水了,都是有味儿的水。
水能载舟,亦能载味儿。
做菜嘛,就是五味调和,调出鲜香即为美味。
厨子们呢,根据烹饪的阶段又分出了底味儿,调味儿,定味儿等等。
在烹饪前,给食材入进去的底味儿,已经充分浸入食材内部,在口腔里充分咀嚼时会持续不断的释放,等吞咽动作结束还会有味道在口腔里萦绕,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回味了。
既然水能承载味道,那么在打水之前,何不想让味道进到水里,再让水带着味道打到食材内部呢?
这个时候,调料水就顺势而生了。
从初期的葱姜水,再到葱姜酒水,后来又有了葱姜花椒水,甚至壮大成葱姜,花椒,大料,茴香籽儿水……
打够了有味儿的水以后,厨子们又不消停了。
潮汕牛肉丸,那个口感弹的跟橡皮球一样的肉球,就是水赋予它的这个特质。
牛肉凿成肉糜,纤维组织被彻底破坏以后,通过打水来重塑牛肉丸弹牙的劲道口感。
反复打水,用力搅拌。这个时候摩擦力做功产生的热量,足够让一部分蛋白质熟化,从而导致牛肉吃不进更多的水。
为了让温度不会过分的升高,聪明的厨子们选择打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