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俊宜
包俊宜:这次全国第三屇篆书展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当代书法艺术全面发展中的崭新局面,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本届篆书委员会各位同仁在中书协的直接领导下,带领广大篆书艺术工作者坚持传统学习,博采新的美学观念,在继承中锤炼队伍,举办各类专题展览,扩大视野,凝聚向心力,可以这样认为,一支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帛书、秦楚简文的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已形成相当规模,现在是我们不远的将来实现超越的关键时期,这次委员会议的召开,即是对过去一年的深入总结,更是商讨新的一年工作的思路和履行职责的重要会议。明年,我们将努力实现篆书委员会最重要的品牌展览——全国篆书篆刻双年展。该展览如果能如期完成,必将极大鼓舞篆书、篆刻艺术工作者的热情,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形成立*叉的大好局面。这样才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许雄志
许雄志:从征稿到截稿,对来稿总体情况有一定了解。评审后入选名单的公布,让我有点吃惊。一些朋友对我调侃说,这次投稿作品中写得比较差的肯定是没入选,但写得很好的、有个性的作品也没选上。布展的两天我都在现场,对二百件入展作品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感觉这次全国三届篆书展入展的作品,艺术水平总体好于前两届,这点可以肯定。但是,特别有个性的作品入选的确实很少。
入展作品中,小篆类作品以《峄山碑》、李阳冰、清代篆书为主流,形成压倒性的趋势。写意类的作品少之又少。这个现象个人认为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它可能会对未来几年的篆书创作有引领作用。这种引领是好还是不好?我个人是持否定态度的。它传递的更多信息是,投稿作者刻意于制作,用小毛笔写大作品,经过无数次的设计组合,进行分割与拼贴,这种创作状况,从作品的大效果来看,更多的是创作技巧层面上的制作,体现的是近乎工匠的炫技。在这种创作心态中,作品的自然书写性就大大地降低了。众人一面,作品在精整精工中失去了书法创作的个人灵性,显得刻板无味。如果一个展览出现一种压倒性的创作模式,那就不正常了!这个不容回避的现象需要反思。
近年来我也参加了一些专业的大型综合类书法展览的评审。如果从一个评委的角度来看问题,有些作品“个性化过度”。不少年轻的作者在篆书创作中,选择用字的标准过于随意,想当然,所以然。不了解篆书字形结构的演化规律,欠缺古文字修养。经常会使用一些自己生造的文字,过度追求字形的夸张变形,认为与众不同才会有新意,但会造成不少的评委和其他受众对作品的不认可。作品虽有笔墨灵性,但在审读这一环节中,往往出现文字与文词方面的硬伤而最终被淘汰。所谓新意,是要搭建在古典审美平台上的;所谓个性,是要建立在广泛的共性基础上,个性才可能会有价值。
言恭达篆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