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周斌:对这次篆书展感受很多,大篆金文的作品中,不同书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或厚重古朴,或爽健自然,或如精金美玉,或作不衫不履,出于铸金文字而超乎烂铜之外。书法是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审美境界的艺术,书法的形式美应是其核心,或者说其形式美就是书法艺术的主要内容。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谈谈我在篆书创作上的理解:
其一,是在敬畏自然中寻觅艺术本源。从汉字的源头来看,造字取象,自然为第一层次。书法源于自然,因而,追寻书法艺术的本源,一个根本就是要对自然之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透彻的领悟,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篆书创作中尤为重要,如何通过文字和章法的安排而传达一种古朴而本真的美,达到形和意的统一,体现的正是书家对自然之道的领悟。
其二,是在深入传统中吸取精神力量。书法源于传统,又承载和表现着传统,书法要弘扬中国文化的内涵,则必须回到传统中去吸取力量。陆游讲“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法创作如果仅拘泥于碑帖范本,不深入到古文字、传统文化和历史典籍中吸取文化力量,是没有希望的。其三,是在通达现实中彰显时代气韵。中国书法通过点画、结构、章法等形象方法表达观念和意境,是承载着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任何情况下,艺术家总是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念,在作品中对现实进行表现和评价,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道德标准。对当代书家而言,书法通达现实,就是要真正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历史地、现实地把握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内涵实质,努力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彰显当代书家的“胸中道义”。
谷松章篆书作品
张青山
张青山
张青山:有感于这次篆书展,我谈三个一:一个问题、一个方法和一个建议。
一个问题:从本届篆书展入展的作品看,作者们对圆转体势的篆书典范关注较多,对体势或用笔方整的篆书作品如秦诏版、新莽嘉量铭、《祀三公山》、《嵩山二阙》、《天发神谶碑》等关注度不够,包括借鉴汉碑额、瓦当、印章进行二度创作的佳作也不多。从入展的小篆作品看,清篆扎堆,缺乏对秦汉小篆特别是对汉《袁安碑》《袁敞碑》的回归和关注。
一个方法:关于古文字学方面的修养,包括写篆书的老师们在内,都是比较头疼的事。于初学篆书的作者来说,李学勤的《谈自学古文字》和裘锡圭的《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这两篇文章可以好好读读。两位专家的文章很有见地和指导意义,当然,真要把两位专家所提到的专业书弄通弄懂,确实很难,但是按照两位专家所说的方法去做,至少在学习古文字学方面可少走弯路。
一个建议:迫切需要由篆书专家、古文字学专家和软件专家共同打造一个网络篆书速查字典。把《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今释》《说文解字诂林》《字源》《古汉语字典》《古文字诂林》《金文编》《金文续编》《古文字类编》及其增订等等有关的专业纸质工具书汇集到一起,做成一部集说文、释义、考证及各时期、不同篆书书家的篆书于一体的篆书书法字典。做成之后可以让作者先缴费注册,再使用。在网络迅猛发达的当下,免去作者为查阅一个字,需要翻阅大量纸质资料的不便。
傅亚成
傅亚成:此展较前两届篆书展都有长足进步,整体的导向都以传统经典为旨归,拼接作品明显减少,偶有拼接也与前些年有别而渐趋雅致,展板设计也有亮点,设计颇有艺术气息,在展厅中有起承转合之功用,加之装裱形式新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然而全部作品观后顿觉有些审美疲劳,小篆作品面目相同,取法单一,赵之谦风格众多且都仅停留在模拟层面,能从中化出者寥寥,楚篆、汉篆、甲骨更是凤毛麟角。这无疑削弱了作品的丰富性,此现象应引起关注!这对今后篆书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众所周知,中国古文字异彩纷呈,风格多样,书者从取法上应多元化,万人过“独木桥”不足取,参展作品通病是缺少古意。无论从取法到笔法,从结构到形式,都着意过多而失自然天趣。缺少书家独立思考与艺术审美。
凡此种种都有待日后进一步深化与提升,书家应遵循艺术法则,深挖传统精髓,累积熟稔的笔墨功夫,再辅以圣哲之学,让人格得以净化与纯粹,使艺术焕发神采,成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