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最终形成的过程,可分成两部分:起源来在闽南,传承来在闽西。
前者是创意灵感,后者是群众基础。
云水谣土楼
从闽中土堡、客家围屋再到福建土楼,三者在传承方面具有延续性,有点水到渠成的感觉,故而,更多的人愿意相信福建土楼就是客家土楼。
但从客家民系的分布看,福建土楼仅限于其东界的博平岭之上,而真实的福建土楼分布中心却在漳州境内,显然,将福建土楼归入客家名下是不客观的,因为这涉及到福建土楼的起源问题。
福建土楼,起源于闽南,随着漳州人向西拓展而辐射至闽西的前哨永定,并以其优秀的防御功能而在客家民居的基础上反客为主成为博平岭的民居担当,这过程之离奇和周折,才使得笔者不得不用大量的篇幅描述福建土楼形成前整个福建的地理和人文状况。
严格上说,福建土楼不算是闽南民系有代表性的民居,闽南民居形式有二,其一为闽南沿海的红砖古厝,其二为山区的夯土小楼,即前章所述福建山区防御型民居的第二步产物。
福建土楼的前身,实为闽南地区在明代为抵御频繁且集中发生的各类山贼、海盗、倭寇侵扰的产物。
为了便于描述,本文将福建土楼的前身暂且定名为“龙溪土楼”,以便读者识别它在闽南抵御寇乱过程的产生地和传播轨迹。
和贵楼
闽南因从五代开始,大规模参与海洋活动而变得富有和冒进,这也使得当明代不再开放海洋时,闽南人便开始偷偷摸摸下海走私,从而造就和引来了一大群盗贼。
从元末开始,倭寇由北及南不断*扰沿海地方,接着,在明洪武年间,战败而遁入海洋的张士诚、方国珍也屡次犯边,这使得朱元璋对海洋产生抗拒和厌恶,一者禁民下海,二者沿海设防。
从此,闽南沿海便多了无数道防守城寨,“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其中漳州在洪武二十年,依次建立浯屿水寨一处,镇海卫一处,千户所三处,巡检司十五处。
漳州卫所分布图
《八闽通志》记载了明成化年间漳州八个巡检司的状况:
濠门巡检司城在府城东一二三都(海澄,今海沧),周围一百五十丈六尺,城北辟一门,建楼其上。
青山巡检司城在漳浦县东十五都浦头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洪淡巡检司城在百社(东山),周围一百一十丈,阔八尺,高一丈五尺,东西辟二门。
金石巡检司城在山东社(东山),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东沉赤山巡检司城在上西社(东山),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后葛巡检司城在漳浦县东南九都大洋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井尾巡检司城在井尾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岛尾巡检司城在岛尾社(海澄),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辟二门。
从分布上看,漳州的巡检司主要防守两处,其一为漳南的漳江口,布防力量多设在东山岛,其二为漳北的九龙江口,集中于海澄县,更多的点则设在此处未标注的厦门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