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入馔古已有之,这是人们感受时令时鲜,感受大自然馈赠最为直接的方式,当然也是一种求食果腹的本能需求,而在物质富足的时代则更是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雅食雅事。
桂花花香馥郁,是以花入馔的典型款。赏桂、采桂、食桂,以桂入馔,封存桂花的香气,用美食来延续桂花的花期,留作来年使用,才不算辜负了桂花的芬芳。
国人食用桂花,最早是用于做酒,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用桂花制酒以祭祀神灵了。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中有写道:“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到了唐朝,当时酿制桂花酒较为盛行,酒味芳香浓烈,文人大爱,诗人刘禹锡便是业余的酿酒高手。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做《长恨歌》中“金屋妆成娇拾夜,玉楼宴罢醉和春”。杨贵妃在骊宫中所饮用的唐代官酿精品酒,正是桂花米酒经过多次过滤而成的精华原液。而到了宋朝,桂花制酒,取的是桂花的香气,所以很少直接酿制,而是以浸泡为主。宋诩在《竹屿山房杂部》中说桂花酒就是“摘半含桂花浸生酒浆中,密封,用时量多寡滴酒内。”如今苏州人每到冬至前后排着长队去“零拷的”桂花冬酿酒,就是低度米酒加入桂花做成的,香香甜甜喝着更像是桂花甜酒酿,老少皆宜。
白露时节,江浙沪一带有酿米酒喝米酒的习俗,古人也认为陈酿的桂花酒有“健脾胃、助消化之效”,因此在秋季饮用桂花酒也是时令的特征。
秋食进补,食味知秋。自古我国就有中秋节饮“桂花东酒”的习俗。清朝初期潘荣陛所撰《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曾记载,其酒“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味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因此从清代开始,中秋节饮桂花酒就变成既定习俗。
每年秋季,奶奶也总会酿上一壶桂花米酒,在中秋节喝上几杯,或许也可以叫它桂花甜酒酿,是上海地道的地方小吃,在江苏浙江等地也较为流行。
说到米酒,笋笋童年生活的地方有个小县城,那有座小山,叫黄华山,那时候有个黄华山酒厂,出了一种酒叫“黄华山米烧”,坊间里弄老幼皆知,还有句广告词“黄华山米烧顶呱呱”。黄华山米烧便是我对米酒最初的印象。甜甜的酒香,玻璃酒杯,塑料封盖,酒杯上印着红红的“黄华山米烧”。从我记事起,它就是这种包装,人们论杯买,三块钱一杯,小时候爷爷奶奶总是会在逢年过节买上几杯,喝完了杯子拿来装水喝,质量好的很,就是装开水特别的烫手,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这种成批成套的同款玻璃杯。后来又有了建州米烧,八闽春粮液,再后来黄华山米烧换了新包装,到如今已经很少再看见玻璃杯的黄华山米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