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的主题诗文概括,清平乐这首词的中心思想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1 04:58:14

引言:

清平乐的主题诗文概括,清平乐这首词的中心思想(1)

国内影视界金字招牌“正午阳光”推出的鸿篇巨制《清平乐》已经临近收官,从开播至今,引来话题争议无数。导演张开宙曾成功执导宋代背景的宅斗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对此类氤氲浓厚文化感和书卷气的独特美学,造诣颇深。导演摄影出身的过硬功底,呈现在《清平乐》中,就是每一帧截图都可以做壁纸的手笔。

《清平乐》剧作改编自米兰lady的高分小说《孤城闭》,故事的视角也从宦官梁怀吉改成宋仁宗,以河清海晏、名臣才子辈出的北宋为背景,以仁宗的一生为线索,讲述了北宋皇帝赵祯从少年登基、随母临朝,到权力交接、逐渐把控朝政,最终殚精竭虑、爱民治国的动人故事。

在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帝王形象。他少年登基,掌控天下生*大权,却因心中怀有对百姓的慈悲仁爱,这至高的地位和权利带给他的反而是压力。他仰惧天变,俯畏人言,治国如执秤,如履薄冰地保持着朝堂与天下的种种平衡。

清平乐的主题诗文概括,清平乐这首词的中心思想(2)

仁宗在位期间,一直遵循“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并且广开言路,最终迎来了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经济文化盛世。然而同时,他却也牺牲了几乎所有“任性”的可能,收起爱恨嗔痴,囿于四方孤城,最终得偿所愿换得盛世清平。

也让自己在天下苍生与天子之爱,治国理念与骨肉亲情中百般挣扎,在理智与情感间难以取舍。《清平乐》剧作所呈现浓厚书卷气的宋代美学视觉盛宴背后,是“一代仁君”的孤独宿命。

一、宋代美学:形态丰富、内涵深远,与宋代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流变性和色彩感并氤氲着浓郁的文化书卷气,堪称中国美学的标准范式,呈现出“学问型美学”的特征,符合生活化和情调型的审美需求。

1、服饰风格:不同于唐朝的浓郁绚丽,理性美造就宋代服饰配色质朴恬淡,一派“宋儒气象”。

《清平乐》这部古装大剧,从原著的情爱纠葛转向仁宗视角的家国天下。朝堂之上,“背诵默写天团”引经据典、各抒己见的戏份极为精彩。

而整部剧的看点,除了名臣贤士的Battle之外,还有正午出品,极为专业且贴合历史的“服化道”。当那些历史典故级别的场景出现在荧幕中,作为观众必然能感受到制作方的诚意。

那么宋代的服饰在剧中呈现如何呢?不同于唐朝的浓郁绚丽,理性美当道,造就了宋代服饰配色质朴恬淡,一派“宋儒气象”。

清平乐的主题诗文概括,清平乐这首词的中心思想(3)

中国有礼仪之大, 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左传注疏》

服饰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中国的传统服饰, 作为不同历史时期华夏人民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象征,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以及文化内涵。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 被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期,而这样的艺术文化和审美趣味确实对后期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清平乐》剧中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重文抑武”,艺术和文化发展达到空前的高度。而宋朝也成为封建社会承前启后的历史转折阶段。当时的政治和经济背景所形成的哲学理论和文学思想都趋于理性化, 这种理性化思潮左右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

不同于唐朝盛世的浓郁绚丽,宋代的文化在理性的统领下,逐渐趋向质朴恬淡、清新内敛, 更加平民化的同时,也在服饰风格上有着鲜明的三种美学特点:

① 服装配色暗喻社会等级和行业,摒弃华丽浓艳,回归质朴天然,且完美还原历史画像

北宋初年,统治阶级曾颁布严格律令大抵沿袭汉唐用色之制,对各级官员的服色做出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而《清平乐》中的“帝后CP”服饰,据说都是参照宋朝帝后的历史画像来设计的。红色是宋代独有的帝王袍色,朝服是宋仁宗上朝的袍服。看王凯这个身着红色袍服,头戴梁冠的剧照,是不是和历史画像如出一辙?

清平乐的主题诗文概括,清平乐这首词的中心思想(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