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上至统治阶层、文武百官,下至市井小民,服饰风格都倾向于儒雅,一派“宋儒气象”。
与男装相同,宋朝的女装也颠覆了唐代热情奔放、洒脱明丽的风格特征,更加强调婉约含蓄、清新典雅的东方传统女性气质。对于身体的暴露程度有所减少,成为拘谨内敛的代表。对比一下《清平乐》和著名的“武大头”,大家就能瞬间Get,唐宋两代女装的最大差异。
③ 造型上兼顾审美和实用,趋于轻便
宋代服饰的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造型上兼顾审美和实用,保持儒雅风格的同时,不失礼仪又逐渐趋于轻便。
褙子作为宋朝最具特色的服饰,在男女装中都普遍流行,也是人们在居室中的常服,我们在以宋代为背景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和《清平乐》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服饰。
曹皇后穿得就是长褙子
褙子的款式特点是衣长至膝盖之下或者直接到脚面,腋下开衩, 前后襟不缝合,灵活不加束缚,便于活动和劳作。在腋下和背后还要缀上带子,不系结,只是垂挂起到装饰作用,随着行走摆动,加上褙子的左右对襟线条流畅,颇有行云流水之感。
这类服饰在宋朝一度风靡,因为褙子不单单适合女性穿着,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成为不管男女、不分贵贱、不论文武、朝野上下都可穿的一种服饰。
2、生活情趣: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清平乐》的主体视角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宋仁宗,主线叙事定位于宫廷背景。而在诗书雅乐中沁润出来的“琼楼玉宇神仙角色”,自然对于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了如指掌。
“帝后CP”的生活场景和休闲日常,都是道具组引经据典、参考古籍古画后才搬上荧幕。完美再现了宋代有钱有闲的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美学追求。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梦粱录》吴自牧
以上诸般被称作宋代的“文人四艺”(亦称“四事”),即透过嗅觉、味觉、触觉和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
① 焚香
《清平乐》剧中宋仁宗的书房就把香炉摆放在了显眼位置,青烟袅袅颇具诗意。恰逢大旱,宋仁宗得知大娘娘刘娥身体不适之际,提前回宫探望。而这位垂帘已久的霸道太后,在听闻消息之后,竟然会有一丝紧张和慌乱,甚至说了句:“这殿内是不是有些气味?快,焚香!”
可见,焚香一事,在宋朝的宫廷和文人雅士之中颇为日常。
我国焚香习俗起源很早,古人为了驱逐蚊虫,去除生活环境中的浊气,便将一些带有特殊气味和芳香气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烟熏火燎,这就是最初的焚香。(也是以上场景中,刘太后焚香的目的)
古人在焚香中不仅减少蚊虫叮咬,给自己的生活环境带来舒适怡人的芳香,还去除了疾病的传播和困扰。在古代有原始崇拜与巫术,认为一切都是神的恩赐。久而久之焚香就被神化了,变得既庄严又神圣。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宋代诗人苏轼的这句诗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的文人雅士们把盏闻香的生活意趣。
中国焚香的历史悠久,历代流传下来的《香谱》不计其数,但古人《香谱》记载的焚香用的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普遍流行的线香。
古人焚香往往是借助炭火,使用香炉焚烧,而且要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悠长,久久不散。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极其繁琐小心的方式,燃烧过程中还需要随时观火势大小,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也算不得成功。
因此“红袖添香”也算是一门高深学问和手艺,需要对各种香料的性状、燃烧状况、温度变化都了如指掌才能够胜任,不然就是对名贵香料的暴殄天物了。
② 点茶
清华才子高晓松曾说:“如果选择一个朝代穿越,想回到宋朝。”
《清平乐》中也能让观众感知到宋朝浓厚的生活气息。宋仁宗在位期间,文化和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汴京商业兴盛,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可谓是同时代令人神往的“现代化都市”。
因为王公贵族、文人雅士都爱喝茶,集体效仿的作用下,宋朝的茶文化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