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西林主编的《小学歌曲选》
杭师首任校长章颐年对顾西林在音乐教育上的造诣久有所闻,1933年派专人持书到苏州将顾西林老师礼聘至杭师,从此顾老师在杭师任教三十余年,以校为家,且终身未婚,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
顾老师来到杭师后,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指导创立了一支学生乐团——杭师音乐团,有钢琴、口琴演奏,有合唱、昆曲演唱及民乐合奏和二胡独奏等节目。杭师音乐团多次在市青年会四楼大礼堂公开演出,每次观众均掌声雷动,当时在杭州名气不小,《东南日报》上多次报道。
顾老师留有一头一律向后梳的男式短发,相貌清秀,时常着一袭男式长袍,袖子整齐地向外翻卷,露出雪白的衬衫,说话带有一点苏州口音,声音不大,有股冷峻的威严,而学生们接触久了,会感受到这是一位严中有爱的老师。
据顾西林的学生,后来成为杭州市文联主席的朱松岭回忆,他在杭师时,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是顾老师一步步耐心地领着走上学习音乐的正轨。
一年级下学期开始,顾老师居然教同学们练习混声合唱马丁作曲的《钢铁的马》了。同学们第一次有了“声部”的概念,第一次唱出了“和声”。经过半个学期的刻苦训练,终于练成。顾老师非常高兴,她说:“有人反对我这么做,认为现在的学生水平太差,学不会的。我认为师范生就应该懂得合唱,不然怎么去教别人呢?国人的音乐素养怎么提高呢?”
一次,代课的沈同德老师听了同学们《钢铁的马》大合唱,十分惊喜地说:“顾先生告诉我给秋一丙班排练了四部合唱,我不大相信,今天我亲耳听到了,你们唱得很好,顾先生的教学真让我佩服!”这不就是杭师版《放牛班的春天》吗?
▲1947年杭师第50届女生与顾西林老师(后中)在六和塔下合影
《杭州日报》记者范育华,也曾是顾老师的学生。有一次,范育华因没有好好练琴,在顾老师检查时手忙脚乱,弹了一遍又一遍都不过关,急得哭了起来,使劲地捏着手指。“怎么啦?”顾老师拉起范的手说:“多可怜,手又瘦又小。不过老师的手也不大。”她把手在范面前一摊,意思很明白:琴没弹好,不能怨手,关键是功夫不够。 “弹琴和其他功课一样,先得把底子打实,别小看指法,它是学琴的基础,多练,手指会有力,也就熟能生巧了。”顾老师一边说,一边叮叮咚咚地弹开了,弹完后,又手把手地教范育华。结束时,范育华把成绩簿递上去,心想这回糟了,没料到顾老师给她打了5分,还慎重地签上了名。
顾老师外表严峻,学生们大多怕她、敬她,但从心底里爱她。杭高历史老师咸信,晚年回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课,说:“毕业前夕,在上最后一堂音乐课时,大家都很难过,感到依依不舍。我在黑板上抄了一句诗:‘相见时难别亦难’,顾老师走进教室,看了一下黑板,对同学们凄然一笑,不知怎的,有的同学哭出了声。这一哭,大家都熬不住了,顿时全堂大哭起来。”
▲高空俯瞰杭师玉皇山校区全景,远处就是雷峰塔与西湖。 摄影@肖奕叁
从小学毕业到大学毕业,咸信上过不少的最后一课,然而像这样以痛哭来表示惜别之情的,却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顾西林老师桃李满天下,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还培育了很多音乐名家,如中国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何芸、指挥家杨桦、二胡演奏家吴逸亭、作曲家寄明(《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作曲者)等等。
痛惜的是,“文革”中,顾老师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含冤去世。
1992年,已搬至玉皇山路77号的杭州师范学校校园内,一座飞檐翘角的八角亭被命名为“西林亭”,以纪念顾西林老师诞辰100周年。2008年,杭师大将下沙校区西大门路命名为“西林路”,以此怀念这位为音乐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音乐教育家。